本報訊(記者 陳波)我市七縣區均屬秦巴山區集中連片特困片區,脫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面對巨大的挑戰和嚴峻的考驗,我市積極探索產業脫貧攻堅新機制新路子,根植產業發展基因,激活發展動力,積極參與產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全市產業脫貧工作有序開展,取得了明顯成效。
科學制定規劃,精準培育產業。指導各縣區編制了《特色產業精準扶貧規劃》,列出了產業脫貧“菜單”。精選出發展核桃、板栗、中藥材、食用菌、茶葉、生豬等十大市域優勢產業,其中商州設施農業、洛南烤煙、商南水雜果、山陽九眼蓮、鎮安魔芋、柞水花卉等縣域特色產業以及一些市場好、周期短、見效快的光伏產業、休閑農業等小眾產業發展迅速,使村有特色產業、戶有增收項目,全產業鏈開發,加速產業脫貧。截至目前,全市共發展生豬120萬頭,新發展核桃良種示范園4.85萬畝,種植中藥材12.99萬畝,栽培代料食用菌1.66億袋,已建成光伏發電站12個,已有156個村入選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
加大資金投入,主動對接項目。及時下達產業脫貧引導資金6310萬元,并實施涉農項目資金整合,建立多元投入機制。目前,全市產業扶貧貸款累計發放16.60億元,帶動服務11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開展產業保險產品11種,提供風險保障近10億元。積極籌劃建設脫貧產業項目庫,主動與省國資委系統助力脫貧攻堅商洛合力團對接,初步與中鐵一局達成了勞務輸出、農產品和旅游產品推介等合作意向,與省能源集團投資公司進行深入商談,計劃設立“商洛市產業扶貧融資基金”,融資10億元,助推產業脫貧。
培育帶動主體,精準帶動模式。推廣帶動模式,探索了集團承載型、龍頭企業帶動型、農業園區吸納型、合作社幫扶型、產業大戶引導型等帶動模式,帶動貧困戶成效顯著。截至目前,全市打造產業脫貧新型經營主體4540個,其中龍頭企業108個、現代農業園區85個、合作社1790個、家庭農場275個,種養大戶2282個。精準利益聯結,探索訂單生產、土地流轉、務工就業、參股分紅、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形成了資產入股聯結、資金入股聯結、務工就業聯結、產業經營聯結等四種聯結方式,使貧困戶、經營主體利益實現雙贏。鎮安達仁鎮盛啟蠶桑合作社,利用“每張蠶種小蠶共育補貼150元”的政府產業扶持資金,將蠶種集中共育到3眠4齡階段,然后無償交給貧困戶喂養產繭。該模式帶動貧困戶85戶,戶均養蠶7張,增收1.26萬元。
精準技術幫扶,加速脫貧進程。為增強產業脫貧技術支撐,幫助解決生產技術難題,產業脫貧辦牽頭各成員單位組建了市級農業、林業、旅游、水產、光伏5個產業脫貧專家服務團。其中農業部門組建種植、養殖、食用菌、植保、農產品質量安全5支農業科技服務志愿團,已為市級各包扶部門、貧困村開展針對性的技術服務120多場次。同時,組織全市13個培育機構,加強生產技術、經營管理、市場營銷技術培訓,將全市1806名農村能人培育成貧困戶發展產業的職業農民,確保科技幫扶精準到戶,技術培訓精準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