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萬祖軍)近年來,山陽縣板巖鎮寧家灣村以爭創“一流支部”為目標,充分發揮黨支部引領和黨員模范帶頭作用,為發展壯大脫貧產業、帶領群眾致富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
在縣政協和鎮黨委的大力支持下,村上確定了黨建工作指導員,積極借鑒兄弟鎮村黨建工作、脫貧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好經驗、好做法,扎實開展“兩力兩率”排查提升活動,對關乎全村發展的大事進行再謀劃、再研究、再部署、再落實,按季度實行動態排查、動態清零、壓茬推進,進一步增強村黨支部帶動發展和服務群眾的能力。
根據村上“一河(馬灘河沿線)、一溝(磨溝)、一坡(上下陽坡)”的地理及人口分布,將全村劃分為3個黨建責任區,分別由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副支書分片區包抓,負責黨建及精準脫貧工作。根據各片區實際,在馬灘河沿線主要通過勞務輸入促進就業脫貧;在磨溝主要通過貧困戶加入合作社、入股發展產業促脫貧;上下陽坡則依靠種植大戶帶動,發展中藥材促脫貧。
扎實開展脫貧攻堅危房改造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積極改善全村生產生活條件和村容村貌,修通7個組的通組水泥路,硬化產業路兩條2.8公里,新修入戶路17條500多米,接通了8個組群眾的安全飲水。全村栽植綠化苗木600株,新安裝太陽能路燈45盞,實施危房改造37戶,改圈改廁80戶。
發揮當地毗鄰月亮洞景區、緊挨203省道的區位優勢,規劃確定了全村“一軸兩廊三園”的發展布局,即以村大橋為軸線,以大橋上下灣河堤路為紐帶,結合千畝梯田,打造“休閑生態長廊”和“民俗文化長廊”,成立莊園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和德福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采用“公司提供種苗,貧困戶栽植管理,公司保底價回收,豐年三七分紅,虧損之年保地租”的發展方式,在劉坪廟河畔建成占地40畝的白芨種植示范園,在磨溝口建成占地面積30畝的蒼術種植示范園,在寧家灣組、下陽組梯田外側栽植櫻桃、枇杷、桃40畝800多株,充分依托梯田景觀,建設生態農業觀光采摘園,帶動全村92戶371名貧困群眾走上產業發展增收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