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和萬千農村小伙一樣,從大山里走出來,心里揣著夢想,肩負著全家的希望;他靦腆內向、卻始終笑容滿面,和妻子做小生意10多年了,從賣水果到賣豆腐腦、再到現在賣綠豆面皮,幾乎全年無休,日復一日,渾身似乎有著使不完的力氣和永遠不知疲倦的精神頭兒;他靠著自己的雙手和勤勞,一路走來,總算是有了像樣的家,日子也逐漸紅火起來。他說:“我覺得人窮就怕懶,只要勤勞肯干,多下功夫,總會好起來的,不當貧困戶不拖后腿,依靠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這是我給自己定的目標。”他是37歲的丹鳳縣鐵峪鋪人,白丹江。
清晨6點,太陽剛露出頭,此時白丹江已經起床3個小時,期間他磨綠豆、燒水、攤涼皮,完成了今天要出攤的所有準備工作。每天從早上6點到中午11點,他和妻子張彩云在市區惠民一路的早餐市場出攤。一到夏天,他的生意格外火爆,有時人多都要排隊。只見張彩云一手拿刀一手戴著一次性手套麻利的揭起一張綠豆皮子,三兩下就切好,而后,白丹江麻利的澆汁,拌料,一碗顏色翠亮、晶瑩剔透的綠豆皮就端到了客人面前,整個過程不到一分鐘。他說:“這都是練出來的,手上不麻利,耽擱的就是客人的時間,來的大部分都是回頭客,都是沖著綠豆皮口感勁道還能消暑來的,我們態度和服務一定要和我這綠豆涼皮的質量一樣啊。”臨近中午,白丹江的小攤迎來一個午飯小高潮后,中午1點多鐘,他們才能回家,短暫的休息后,傍晚再次出攤,把今天做的綠豆涼皮全部賣完才收攤,有時結束已經是晚上7點多。
白丹江小時候家里窮,家人也沒有手藝,只能以務農為主。18歲時,他外出打工,養活全家人,家里的日子過得很是清貧。后來他在西安一家飯店打工時,遇到了做服務員的張彩云,對她的的踏實勤快很是欣賞,逐漸的有了感情,2005年兩人便喜結連理。他回憶說:“結婚時我們啥都沒有,只有幾床被子,那時候是真苦,回一趟家也很不方便,走十幾里山路,她也沒嫌棄我。”說起當時的困境,白丹江對妻子充滿了歉疚。就是因為家里太窮,又覺得一直給人打工掙不到多少錢,才有了自己做生意的念頭。
做生意初期,他們選擇在西安賣水果,然而由于沒經驗,賠了不少錢。一年后,他又跟著親戚學做豆腐腦,在北郊一個小吃城賣豆腐腦。“做豆腐腦比較麻煩點,半夜12點開始燒漿,一直忙到到早上6點,才能做好三大桶的豆腐腦。”他說,那時辛苦歸辛苦,但是生意是真好,一早上要賣出近1000碗豆腐腦。賣了兩年豆腐腦,也有了些積蓄,他在丹鳳縣商鎮買了搬遷房。寬敞明亮的樓房讓父母很高興,再加上孩子的出生,一家人還沉浸在喜悅當中時母親卻因病去世,這給本來開始幸福的家庭添了愁云。
悲傷過后,他把孩子留給父親,他和妻子再度開始豆腐腦生意,但由于小吃城拆遷,另外選址后生意卻不勝以前,在空閑的時候,他時常想起,小時候母親為他做的綠豆涼皮,亮晶晶的碧綠色,在夏日里吃上一碗心里真舒坦。考慮到老人和孩子要需要照顧,他和妻子商量,回到商洛改做綠豆皮生意。
2016年5月,白丹江從西安回到老家,在考察了市場后,發現綠豆涼皮在市場上很少見,有市場潛力,于是他帶著父親和孩子一起到商州做綠豆皮生意。他介紹,每天都要提前一天泡好綠豆,半夜3點起來一邊燒爐子一邊打漿,等沉淀好,父親燒火,他和妻子一個圍著鍋爐攤皮子,一個在邊上揭皮子,等上百張皮子攤好了,天也就亮了。“攤皮子最講究的就是火候,火候掌握得好,水溫才能保證,攤出來的涼皮才會不破有彈性。給綠豆涼皮調味的料水,這都是從母親那里傳下來的,來一點芥末,吸溜起來口感更特別。”白丹江笑呵呵地說,“每天收入七八百元是沒問題的。”
一碗碗爽口美味的綠豆涼皮,寄托著白丹江和妻子對未來的希望,更是他們致富的鋪路石,“現在出攤受天氣影響比較大,以后還想把生意做大,自己開門面,做出獨一無二的綠豆皮。”白丹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