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陳波 通訊員 董經國)清江一曲抱村流,文化新風拂鄉(xiāng)野。7月7日9時,位于山陽縣銀花河畔的中村鎮(zhèn)下灣社區(qū)廣場異常熱鬧。廣場一邊,來自上灣、下灣、街道的三支廣場舞隊員身著統(tǒng)一服裝,踏著快樂的節(jié)拍翩然起舞;另一邊,自發(fā)成立的群眾自樂班在新建的戲臺上吹拉彈唱,極盡抑揚頓挫之致。鄉(xiāng)親們舞出了健康活力,唱出了自信魅力,吸引著過往群眾駐足觀看。
與此同時,作為山陽縣“文化直通車·月月有戲”惠民工程的一部分,在中村鎮(zhèn)街道村社區(qū)廣場,有著300多年歷史的中村社火表演拉開了序幕。八仙鼓、耍龍舞獅、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一項項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藝術展演令現(xiàn)場群眾拍手叫絕。鼓停了,鑼息了,他們仍翹首以待,企盼著再來一通。
10時許,山陽縣“文化直通車·月月有戲”文化扶貧惠民工程啟動儀式正式舉行。樹蔭下、路沿邊、攤販旁、屋檐下,前來觀看演出的群眾,扶老攜幼,頂著酷暑,將鎮(zhèn)政府廣場圍得水泄不通。啟動儀式上,山陽縣有關負責同志向全縣各個鎮(zhèn)辦文化藝術團授牌,并向文化扶貧惠民文藝演出小分隊授旗。隨后,中村鎮(zhèn)文化藝術團編排的秦腔選段《打好脫貧攻堅這一戰(zhàn)》、小品《懶漢脫貧》《搬遷》、群口快板《中村確實變了樣》等14個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jié)目接續(xù)上演,此起彼伏的喝彩聲和掌聲回蕩在小鎮(zhèn)街巷。
“這些戲,編得好、內容也新,唱到了我們老百姓的心坎上。”站在樹蔭下看戲的街道村社區(qū)的雷大爺,一臉的高興和滿足。為了讓群眾把戲看夠,把政策吃透,山陽縣還通過漫畫形式,將扶貧政策知識制作成塑料扇子分發(fā)給群眾,讓群眾在看戲納涼的間隙,進一步了解知曉脫貧攻堅有關事項。
今年以來,山陽縣文廣局充分發(fā)揮文化惠民的引領作用,通過一攬子打包的形式,創(chuàng)新開展縣劇團送戲,電影公司送電影,縣圖書館通過農家書屋、流動圖書包送書暨進農村、進社區(qū)、進校園“三送三進”活動,并給與資金補助,不斷發(fā)揮文化扶貧的凝聚作用,增強貧困群眾自我脫貧的決心和信心。目前,全縣18個鎮(zhèn)辦相繼成立了文化藝術團,60多個貧困村先后組建了文化藝術演出隊,努力打造“文化直通車·月月有戲”文化藝術品牌,讓文化脫貧新風吹遍村組院落、田間地頭。
開展“文化直通車·月月有戲”文化扶貧惠民工程,是山陽縣委、縣政府在當前推進脫貧攻堅關鍵時刻作出的一項重要部署。通過持續(xù)舉辦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切合實際、方便操作的系列群眾文化教育活動,把農民學習教育工作推向新的高潮,進一步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改變鄉(xiāng)風民風,助推脫貧攻堅取得實效。通過扶志、扶智提升農民綜合技能和整體素質,為加快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脫貧致富奔小康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