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區糧食局扶貧工作隊在上門入戶開展農戶家庭基本情況核查中,了解到板橋鎮李河村的175戶貧困戶中,存在著一個較為特殊的另類“空巢老人”群體。
這里山大溝深,生態環境脆弱,經濟長期落后。由于條件艱苦,近幾十年來有30多人未能娶妻成家,其中大多沿襲當地傳統的方式,分別抱養一個女孩作為對未來生活和親情的依托。如今,養女們已經相繼成人,而那些養父們大部分則進入到“空巢老人”行列,過起了不盡相同的生活。
閆侃民,今年63歲,身體多病。收養的女兒閆霞霞幾年前與在商州打工的甘肅青年結婚。閆霞霞在結婚前就與男方約定,自己的戶口不遷移,為的是讓逐漸年邁的父親能夠安心。現在,閆霞霞兩口和孩子在市區的窯頭村租房居住,靠丈夫做水果生意為生。雖然生活也不寬裕,可閆霞霞總會隔三差五的回到父親身邊,送錢送物送藥,幫老人干點農活,讓閆老漢活的很舒心。
令人遺憾的是,像閆霞霞這樣懂得感恩,盡力回報的養女并不多,特別是一部分養女對老人表現出的冷漠和不敬讓人感到寒心。有的外出打工一年到頭都不會回來看看,老人病倒了,捎書帶信換不來一句問候的話;有的嫁為人妻后連個電話也不想接,到后來就干脆把電話號碼換掉,徹底玩起了“失聯”。老人們感嘆地說,每當逢年過節,左鄰右舍的兒女們帶著孩子回到家中,小孩嬉鬧大人歡笑的聲音,從一扇扇溫馨的窗戶里飄蕩出來的時候,他們感到格外孤獨凄涼。尤其是生病難過的時候,面對著空曠的山間和自己家中發黑的屋頂,他們甚至會感到一種近乎絕望的恐懼。
善良的老人們告訴工作隊員,現在大部分養父都按照規定條件享受著低保、高齡補貼甚至五保等惠民政策,加上力所能及的種植一些莊稼和藥材,日子越來越好過,不會給孩子們增加多大經濟負擔,生活中缺少的就是一份精神寄托。言談中,沒有一個人計較曾經一把屎一把尿把孩子拉扯大的苦累艱辛,記著的全是孩子們曾經稚嫩的笑臉和放學歸來的歡笑。即使是現在沒有了一點消息,他們還是會在每天傍晚站在村口向山下眺望,盼望著孩子們能回家看看,還會喊自己一聲“大大”……
這是現實中的另類“空巢老人”。他們的遭遇讓工作隊員們心酸,更讓工作隊長王高明感到揪心。在精準識別碰頭會上,王高明指出,在扶貧工作中,不但要解決貧困家庭“兩不愁,三保障”的問題,也要有針對性的解決好特殊群體的精神“貧瘠”問題。他說,對這部分“空巢老人”及其養女們要進一步摸清情況,分別采取改進措施,讓老人們生活感到愉悅順心;更重要的是要加大脫貧攻堅力度,盡快讓李河村徹底擺脫貧困,從根本上消除因貧窮而單身的現象。
按照工作隊近期工作安排,解決另類“空巢老人”的問題作為一個專項工作內容已經進行了20多天。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由工作隊員把有關贍養扶助老人的法律法規摘編和本村閆霞霞的事例編印成資料,發送給那些“空巢老人”的孩子們,進行法律責任和孝道文化的宣傳教育;兩名工作隊員犧牲休息時間在市區尋訪,動員有能力的養女們帶上老人一起生活;二是動員符合條件的老人進養老院過集體生活;三是做好“空巢老人”鄰居群眾的工作,讓大家都來關心關愛這些特殊的孤獨人群,積極為他們營造一個安逸充實的生活氛圍。
到目前,工作隊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另類“空巢老人”的養女們程度不同的給予了回應,其中離開數年的4個女兒已經帶孩子“回家看看”,相互聯系大部分已經暢通。但是,總體情況仍不容樂觀,還需要我們工作隊繼續努力做好工作,把另類“空巢老人”的事情真正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