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夏澤梅 孫建軍)鎮安縣把大力培育和發展蠶桑產業作為加快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突破口,創新蠶桑產業發展經營模式,破解群眾增收難、增收慢、增收不穩定難題,增強了廣大蠶農發展蠶桑產業的信心,促使傳統產業煥發出新的活力。近期,全縣4000多張春蠶喜獲豐收。
6月12日,是鎮安縣春蠶下架開稱的第二天。在廟溝、柴坪等蠶桑重點鎮的蠶繭收購點,前來送繭過稱的蠶農絡繹不絕,個個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高明秀是五一村四組貧困戶,今年她首次嘗試著喂養了一張半春蠶,經過工作人員定級、過秤、結算后,高明秀高興地領到了3843元。高明秀說,后悔當時沒有多養一張,近20天時間就能掙到這么多錢,比在外打工強多了。60歲的尹念慧說,去年她家養了兩張蠶,收入3600多元。今年只養了一張半蠶,收入4751元。據了解,在鎮安縣多個鎮辦,春蠶收入3000多元的蠶農還有很多。
傳統產業之所以能給當地群眾帶來良好效益,離不開產業精準脫貧推動模式。蠶桑發展龍頭企業——陜西鎮安百盛繭絲綢有限公司積極引導幫助群眾發展連片密植桑園,組建蠶桑專業合作社、養蠶工廠、小蠶共育室,并在全縣實行訂單保護價收購模式,一系列的惠民扶持政策,不僅增強了蠶農發展蠶桑產業的信心,也加快了貧困群眾產業脫貧的步伐。
眼下,在“企業+合作社+農戶”市場經營模式下,鎮安縣蠶桑產業成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金繭子”。廟溝五一村合作社負責人侯佑斌說,合作社依托鎮安發展“千百萬”產業的有利時機,規范了合作社運行經營機制,全村今春526戶群眾養蠶,其中貧困戶43戶,貧困戶戶均收入6000多元。
去年,鎮安縣出臺了《“千百萬”脫貧產業資金扶持辦法》,再次將蠶桑產業列入全縣主導產業之一,加大資金與政策扶持,加強企業與蠶農聯系、對接,積極引進蠶桑產業先進技術與經驗。僅小蠶共育一項技術革新,就使得這項產業在產品質量、品質有了很大提升,并且大大節約了蠶農喂養時間與成本,提高了廣大蠶農的經濟效益。據了解,今年鎮安縣共有4080多戶群眾發展興桑養蠶產業,發放春蠶4130張。公司訂單價格每公斤不低于46元,而目前收購價格54元。今年僅春蠶繭一項,全縣蠶農收入86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