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特約記者 孫傳卿 通訊員 白為)2016年下派的335名科技特派員深入全市7縣區產業基地和龍頭企業開展科技服務,建起200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點,建成9個省級藥用植物科技示范基地;2014年以來選派的142名“三區”科技人才深入基層提供技術指導,開展農村科技創新創業,促進多項科技成果成功轉移轉化;全市派駐的100多名首席農藝師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無縫對接,帶動發展70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7.2萬名群眾入社發展。
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科技人才對經濟發展的智力支撐作用,多渠道多方式培養和使用各類科技人才,為他們施展才華建功立業提供崗位搭建平臺。按照“供需對接、雙向選擇”的原則,全市已選派8批2000多名科技特派員。柞水縣西川秦嶺南麓特色農業科技園區和商州區秦土地農業科技園區被批準為省級農業科技園區。2016年,我省向省上推薦兩名青年科技新星和兩名科技創新創業人才。
同時,加強邊遠貧困地區、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三區”科技人員隊伍建設,培養本土科技服務人員和農村科技創新創業人員。今年全市共向省上推薦96名“三區”科技人才、10名“三區”受培人員。大力推行首席工程師制度,采取外聘和內部選拔相結合的辦法,把符合條件的專業人才選拔到崗位上來。目前,全市61家企業實施了首席工程師制度,為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做大做強項目發揮了積極作用。7縣區科技局與100個派駐首席農藝師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簽訂目標責任書,全市23個專業合作社和一家涉農企業被省科技廳命名為實施“千人進千社、千技惠千村”行動成員單位,6名科技人員被省科技廳確定為省級首席農藝師,洛南縣和柞水縣被省廳確定為“千人進千社”行動示范縣。
我市還加強人才載體平臺建設,與西安交大聯合在商丹園區設立博士工作站,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聯合成立商洛資環工研院和地大知識產權轉移中心商洛分中心,定期組織高校、科研院所專家、教授到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項目需求對接和產業課題調研,為企業科技研發搭建人才交流與合作、科技成果運用與轉移轉化、企業孵化等平臺,不斷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我市積極推動科技人才與產業發展有效融合,促進企業主導產業技術創新。2016年,商丹園區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山陽縣工業集中區創建省級高新區通過初審。目前,全市擁有11家高新技術企業、84家科技型企業,建成3個省級農業科技示范園、3個“星創天地”,29家企業建立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去年全市完成技術合同交易27項9852.8萬元,專利申請2525件,專利授權881件,確定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和應用推廣10項。組織企業申報中、省科技創新項目130項,爭取項目資金2085萬元。硅、釩、非金屬粉體材料、尾礦綜合利用、板栗儲藏保鮮、廢棄物綜合利用等地方重大科技專項順利實施,為延伸全市產業鏈、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發揮了引領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