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塑,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面人,民間傳統藝術之一。過去的面塑藝人只為謀生,難以登上大雅之堂。如今,面塑藝術作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重視,小玩意兒也走進藝術殿堂。洛南的陶敏鋒鉆研面塑10多年,制作出了許多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
今年28歲的陶敏鋒,出生于洛南縣城關鎮劉澗村一個農民家庭,自小酷愛繪畫藝術,因家庭貧困高中畢業后就回鄉務農。由于他從小深受父老鄉親的耳濡目染,對面塑藝術有著特殊的情愫。2006年,陶敏鋒到西安打工,先后在各大飯店從事面點操作。打工期間,陶敏鋒受到酒店雕花師傅的啟發,開始對面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嘗試用面雕花。他經常利用空閑時間拜師學藝,再加上自己勤學苦練,反復試驗,功夫不負有心人,制作技術一天比一天精湛。到2016年,經過10年的打磨,陶敏鋒的面塑技藝日臻成熟,面塑作品得到了業內專家和廣大消費者的認可和喜愛,成了遠近聞名的“面塑王子”。
陶敏鋒將面粉和糯米加上現代工藝加工成面泥,經過捏、搓、揉等手法,用刻刀靈巧地點、切、刻、劃,一件件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的作品便制作完成了。陶敏鋒追求精益求精,常常廢寢忘食,每創作一件作品,大約需要4至5天,既耗時又耗力,可對于癡迷面塑的他來說,四五天就像幾個小時而已,根本不算什么。陶敏鋒不僅通過書籍、互聯網學習、鉆研面塑藝術,而且廣泛涉獵中國歷史、古典文學、古代神話等各方面的知識,拓寬自己的知識面。近兩年來,陶敏鋒創作了大大小小160多個面塑藝術作品,漸漸顯露出藝術大家的氣質和韻味。陶敏鋒的作品中,蘊含著古今中外各種元素,有古代人物、神話人物、游戲人物、卡通花鳥等,生動有趣,多彩多姿。比如紅臉膛、長須髯、鎖子甲、偃月刀,一眼就讓人看出這尊作品是勇武威嚴的武圣關公;憑借飄曳的衣裙、飛動的彩帶而凌空飛舞的美麗女子,這是“霓裳曳廣帶,飄浮升天行”的敦煌飛天……像這樣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在陶敏鋒這里很多很多。
如今,陶敏鋒以兒童為主題,創作出3大系列面塑作品,加上現代包裝,很受人們的喜愛,尤其是根空》《豬八戒》等,深受孩子們的青睞。
在采訪最后,靦腆的陶敏鋒告訴我們:“我感覺自己還有很多方面要去努力。自己的美術功底、中國傳統文化知識還遠遠不夠,還要多學習,為藝術創作增添后勁。創作還缺乏系統性,要好好策劃,推出幾個有較大影響力的作品系列,逐步樹立自己的品牌。”
如今的陶敏鋒最大的心愿就是想舉辦個人面塑作品展,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面塑,喜歡面塑,愿意學習面塑,將這一民間藝術傳承下去,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