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 賈明瑧 記者 李亮
一個學校30多個學生,只有她一個老師。她不僅要教課,還要為學生們做飯,既是學校的老師,又是炊事員,還是校長。她一節課上四個班,教了學前班教一年級,繼而還要教二年級和三年級。她一個人承擔了學校的語文、數學、音樂、美術、體育、社會、科學、安全等一系列大綱要求的教學任務,實際上她也只是一個普通的代課教師,連正式編制都沒有,三十五年如一日,她依舊堅守在教師這個工作崗位上,默默播撒著愛和教育的種子,她是山陽縣中村鎮黃家村代課教師賈瑞娥。
炊事員老師校長多重身份
在同齡人眼中,她是有福不享的大忙人;在孩子們眼中,她是和藹可親的娃娃頭;在領導眼中,她是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在家人眼中,她是把黨的教育事業當成自己責任田的“一根筋”。從事教師工作三十余年來,她教過的學生數不勝數,時光荏苒,不知不覺間孩子們對她的稱呼已經從“老師媽媽”變成了“老師婆婆”,她教出的部分學生相繼考上了全國重點大學,有的已經步入工作崗位,正在為社會主義事業添磚加瓦。
今年53歲的賈瑞娥中等身材,待人友善隨和,或許是因為一直跟孩子們在一起的緣故,乍一看到像是40多歲的人。打小生活在農村的她,因為家里姊妹多,家庭負擔重,她將繼續深造學習的機會讓給了妹妹。1981年,賈瑞娥高中畢業后便回家幫助父母操持家務。一個偶然的機會,天資聰穎的她經村干部介紹,成了村里一名代課教師,從此她便與鄉村學校結下了不解之緣。
代課教師,在上個世紀末曾是一個很大的群體,他們扎根最底層,依靠理想和信念為國家的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他們的身影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有的通過自身努力最終轉正,但絕大部分都主動退位讓賢,把舞臺交給了新一代的知識青年,只有極少數人因為對工作的熱愛和當地教育環境的需要而繼續默默堅守著,賈瑞娥便是這其中的一員。“小時候就夢想著當老師,教書育人,沒想到真的夢想成真,在這個崗位上一干就是三十多年。”賈瑞娥說。
賈瑞娥任教的上河小學現有學生30余人,包括學前班、一至三年級,整個學校只有她一人負責,她既是老師,又是校長,并兼任學校的炊事員。每天清晨六點鐘,當人們還在溫暖的被窩睡覺時,賈瑞娥就已經從家里出發前往學校了。為了讓學生能夠按時吃到營養可口的早餐,到校后,她立即開始生火做飯,豆子是提前泡好的,雞蛋和蔬菜是前一天洗干凈的,熬一鍋稀飯,煮一鍋雞蛋,炒一盆青菜,再熱兩箱奶,然后就耐心等待著孩子們的到來。夏天還好,冬天為了讓孩子們都吃到熱乎的飯菜,她一遍遍的熱。
一節課上四個班級
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她的課堂采取動靜結合的復式教學模式,讓每個年級的學生互不干擾,學有所成。上課了,她常常是先給學前班的孩子教完拼音,然后又給一年級的學生教識字,接著又要給二年級的孩子教算術,最后還要給三年級的孩子教語文,孩子們中間可以輪流休息,她卻必須連軸轉上完最后一個班級。一天下來,她常常是嗓子沙啞的說不出話來,一回到家還要拖著疲憊的身子給學生們備課寫教案。
下雨天,她要早早查看河上的小橋是否被水淹沒,下雪天,她要提前給孩子們把校門口的小路清掃干凈,保障學生們的安全。學前班的孩子太小,尿濕了褲子后,她要及時給更換;不會拿勺子吃飯的孩子,她要手把手的給教;生病的孩子需要喝藥,她要按時給喝;某個孩子忽然間不像往常一樣活潑好動了,她就要觀察是否生病了。30個孩子的所有表現和細節她都記在心里。
她總是第一個趕到學校,也總是最后一個離開校園,長年累月的教學,讓她落下腰肌損傷和風濕性關節炎的毛病,可每當聽到自己教出的某個學生考上省內外某重點大學或是收到學生寄來信件的時候,她內心的喜悅便湮沒了所有的疼痛。
像母親一樣關愛留守兒童
當留守兒童成為一大社會問題時,鄉村教師無疑成了留守兒童們心靈關懷的最后一道屏障,賈瑞娥把自己無私的母愛一次又一次的傳遞給了那些急需呵護的孩子們。
小花是一名七歲的小女孩,爸爸媽媽帶著幼小的弟弟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到頭只回來一次,平時的生活起居主要由年邁的爺爺照顧,上了年紀的老人只能勉強給孩子做一口熱飯,洗衣服、做家務的事全靠孩子自己動手,更別說輔導作業了。作為小花的老師,賈瑞娥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主動承擔起了照顧小花的使命。小花的衣服短了,她便悄悄買一身新衣服給孩子,還找借口說是大人寄回來的,小花生病了,她背著孩子去村里的衛生室給孩子看病買藥,小花的作業無法獨立完成,她便一邊寫教案,一邊給孩子輔導。冬日的夜晚,她擔心孩子凍著了,就常常讓小花睡在自己溫暖的床上,時間久了,小花自然而然的把她稱呼為“老師媽媽”。采訪中,當談及此事的時候,賈瑞娥的眼角止不住地留下了眼淚,這眼淚中包含了幸福和憐憫。
賈瑞娥的丈夫是一個鄉鎮干部,大兒子考上公務員后定居漢中,小兒子供職于西安一家企業,在外人眼中這家的日子很是滋潤,而她也馬上到了快要“退休”的年齡,丈夫勸她趁早把這份工作交給有能力和精力的人干,兒子也勸她在家好好休息,累壞了身體不值得,可是她總是說再干最后一年就算了,沒想到卻干了一年又一年。賈瑞娥說:“我倒是很想在家休息,可這工作年輕人干不住,年齡大的又干不了,我不干的話那些孩子要么就得輟學,要么就得去離家很遠的地方上寄宿制學校,這些孩子本來就缺少關愛,我如果不在這個崗位了,他們中間可能就會有成為沒人管的娃娃,那樣就耽擱了娃一輩子啊,我實在不忍心,也放不下孩子們啊!”
一個人做一件事容易,難的是用一生的心血和精力去做這件事。賈瑞娥就是這樣一個人,她的事跡雖然沒有百轉千回的曲折坎坷,沒有英雄人物的轟轟烈烈,但就是這樣一個平凡的人,用三十余載的努力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書寫了新時代的“工匠精神”。
采訪快結束時,賈瑞娥說,因為自己的精力有限,加之明年還得去漢中帶孫子,自己一走的話,這里的孩子該何去何從一直是她心頭的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