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中午,記者來到精準扶貧駐村蹲點調研采訪地——山陽縣板巖鎮安門口村,放下行囊,稍事休息后,就急忙向村里走去。正午熾熱的陽光照耀在滿目蔥蘢的山坡上,坐落在馬灘河畔、群山環抱的安門口村顯得明媚而祥和。下午2:10,在村部二樓辦公室里,記者見到桌上放著一份打印好的《致安門口村村民的一封信》,信中寫道:民主評議、識別和數據清洗對象公示榜已經出來了,有的困難戶進入了公示名單,有個別家庭條件較好的村民沒有進入名單,有的寧愿“蹲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有的不認爹娘,卻想方設法爭當貧困戶,把孝老責任推給政府,豈不知好日子是靠勤勞的雙手干出來的,努力實干,才能真脫貧?”
“精神上的貧窮比物質上的貧窮更可怕,寫這封信的初衷就是想告訴村民一個淺顯的道理,人窮志不窮,丟掉等靠要思想,勤勞才能致富。”包村干部崔文告訴記者,“我們通過QQ、微信將信轉發給部分村民,對居住分散、沒有手機信號的村民,采取張貼公布、挨家挨戶送信的方式,把精準脫貧的政策原原本本告知給村民,讓他們心中有數。” 在村部公示欄前,三五個村民一邊在閱讀
《致村民的一封信》,一邊竊竊私語,記者上前詢問一位腿腳不便、名叫任志林的村民:“你是貧困戶吧?”“嗯,小組評議時我的名字還在貧困戶名單里,我得過小兒麻痹,是殘疾人,上有80歲的老娘,兒子在外打工,還沒成家呢,可到村里評議和公示后,名單上沒我了,原因是有人說我兒子過年回來時,開著小車,那車是兒子借別人的,不是買的。”任志林說。
“按照精準識別九條規定,家庭成員中有小轎車的就不能進入貧困戶序列,要剔除出去。但考慮到他家實際情況,以及車究竟是買的還是借的,我們正在調查核實中。”村主任任富松說,“我們村要進行兩次民主評議,先是小組評議,然后公示7天,無異議后再把貧困戶名單報到村里,村上再評議公示后,將名單上報鎮上進行審核,然后報到縣上審批,這樣做的好處是比較公平、公正。” 下午3:25,記者在安門口村白土寨組走訪,
巧遇商洛市委常委、紀委書記張崗嶺正帶著干部在村里明查暗訪,于是記者跟隨張崗嶺一行,先后走訪了任和斌、曹遠和、李振來等貧困戶。在貧困戶任和斌家,一進門只見墻上張貼著“干部包扶貧困戶明白卡”和“脫貧攻堅干部包戶承諾表”,上面清楚寫著戶主姓名、家庭人口、致貧原因,包扶干部姓名、照片、聯系電話,脫貧路徑等等。落坐后,張崗嶺親切地對任和斌說:“你認識駐村第一書記嗎,他叫啥名字?常來你家嗎?“我認得,他叫洋彪嘛,一周至少來看我兩次,最近他沒在,去外地培訓了。”據包村干部介紹,以前他家破舊昏暗的房屋墻面現在已經粉刷得白白的,顯得寬敞明亮。任和斌告訴記者:“俺養了15頭豬兒,長成后拿到市場,每頭可以純掙600多塊錢。此外,還種了4畝黃姜,照這樣下去收入應該不成問題嘍。”
家住龍王廟組的貧困戶李振來說:“包村干部扶持我發展養殖業,我先養了4000只雞。開始還可以,后來受市場價格影響,雞蛋和肉雞價錢都下跌了,但是包村干部都在想辦法幫助我,幫我申請5萬元的扶貧貸款,我現在又養了3頭豬,有信心把養殖業搞好!”
下午4:38,記者來到安門口村,向西不遠處立著一塊醒目的牌子,上寫紅色大字“集體經濟示范基地”葡萄園,舉目遠望,綠油油的長勢喜人。“這是市紀委包村干部給我們村爭取來的28萬元資金,建起的50畝優質葡萄園,并請來西農大的專家進行技術指導,帶動了周圍11戶貧困戶發展葡萄產業。”村支部書記李振和介紹說,目前村上探索實施“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發展產業模式,形成養殖、種植、加工循環生態產業鏈,帶動了125戶貧困戶的穩定增收。
下午5:50,板巖鎮黨委會議室。由駐村工作隊、包扶干部、村支部書記等參加的脫貧攻堅精準識別工作座談會正在舉行,鎮長蔡民說:“統計數據一定要準確,貧困人口識別要嚴格、要精準,不能有絲毫馬虎,這可是頭號民生工程呀。”話音剛落,鎮黨委書記樊擎天就接過話茬,“村上要盡快把脫貧攻堅黨支部組建起來,整合各方資源,凝聚各方力量,加強對脫貧攻堅工作的統一領導。”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著。室外,夕陽西下已黃昏;室內,燈光通明熱議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