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貧搬遷是按照中央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要求,遵從廣大群眾擺脫貧窮、共奔小康的強烈愿望,將生活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農村貧困人口遷移到安全便利、宜居宜業的新地方,幫助大家告別貧困閉塞,建設幸福家園。“十三五”期間實施的易地(脫貧)搬遷是把移民搬遷與推動新型城鎮化、培育職業農民和發展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美麗鄉村、加快二三產業發展等相結合,按照“遵循規律、系統謀劃、四化同步、統籌推進、一舉多贏”的總體思路,綜合考慮搬遷安置、基礎配套、綜臺服務、產業發展、上學就醫、文化娛樂等多個方面,實現搬遷與脫貧銜接、生活與生產同步、安居與樂業統籌。
一、對象確定
指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需易地搬遷的農村人口,由扶貧部門根據貧困人口信息系統確定提交。
二、審批程序
移民搬遷戶按照戶申請、組評議、村級初審、公開;鎮(辦)復審、公示;相關部門認定;縣(區)審定、公告的程序,由搬遷戶根據各自實際自愿申請搬遷類型,并提供戶口本、戶主及家庭成員身份證原件、復印件、家庭成員與原住房合影照片等證明材料。經過逐級審定,與鎮上簽訂三項協議,就成為正式的搬遷對象。
三、協議簽訂
三項協議一次簽。鎮上將與易地扶貧對象逐戶填寫《申請審批表》,約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一次性簽訂搬遷安置協議、舊宅基地騰退協議和脫貧致富協議,讓搬遷群眾自主選擇同時清楚知道自己“啥時搬、搬到哪、咋搬、住啥樣的房子、面積多大,舊宅啥時拆、拆完如何來復墾”等系列問題,也明確了政府在幫助找掙錢門路、就業創業技能培訓,上學看病、養老服務等方面要給搬遷群眾提供了哪些政策優惠和權益保障,以及如何帶領脫貧致富。
四、安置形式
集中安置:指搬遷戶在商洛市范圍內建設的移民搬遷安置小區安置。
分散安置:指經鎮(辦)政府和縣(區)住建、國土、移民等部門許可后,在具有一定發展潛力的區域自建安置房搬遷安置。也可采取投親靠友購房安置或購買有安全保證和發展潛力的已搬遷戶房屋安置。
“交鑰匙”工程安置:對搬遷對象中的特困戶,由政府免費提供一定面積居住權到戶的“交鑰匙”工程進行安置,實行搬遷兜底保障。
為什么要選擇集中安置:一是讓大家享受好的環境和公共服務,比如孩子就近上學;二是創造更多的就業和創業機會,改變大家只能吃飽肚子不能發家致富的難題;三是集中居住后,鄰里互幫助和學習啟發,改變生存觀念和生產、生活方式;四是減少蓋房子的成本。五是防止簡單“復制”農村、房產貶值和二次搬遷,造成資源浪費和群眾財產損失;六是能節約土地、財政投資和管理費用。
五、搬到哪里去
政府尊重大家意愿搞規劃,大家尊重規劃搞搬遷:一是搬到安全的地方,遠離滑坡、山洪等危險地段,刮風下雨天不再擔驚受怕;二是搬到方便的地方用水、用電、出行、上網、看電視等更方便,娃上學、老人看病不用跑遠路了;三是搬到門路廣的地方,通過打工、開店、搞運輸、辦農家樂等多個門路掙錢;四是搬到新房越來越值錢的地方,新地方環境好、交通便利、發展空間大,房保值增值可能也大。大家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和意愿,搬遷到城市、集鎮、農村社區、中心村進行集中安置,也可以搬到園區、景區周邊的安置社區。
六、住房的面積及費用
集中安置:建房資金國家按每人2.5萬元籌集補助,搬遷戶以戶為單位人均購房自籌資金不超過2500元;人均住房面積不超過25平方米兩條“紅線”。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資金國家按人均2萬元籌集補助,不足部分由縣(區)政府自行解決。住房面積以60、80、100m2戶型為主,最大戶型不得超過120m2。
分散安置:建房資金國家按每人1.5萬元籌集補助,搬遷戶以戶為單位人均建房自籌資金不超過2500元。人均住房面積不超過25平方米兩條“紅線”。國家不承擔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交鑰匙”工程:“交鑰匙”工程安置房,通過配建、改建、共建等形式,由政府提供戶型建筑面積不超過60㎡免費住房。
七、后續管理(一)搬遷后政策保障按照“搬出地管理林和地、遷入地管理房和人”的原則,搬遷戶戶籍遷轉采取自愿,原籍耕地、林地經營權保持不變,同等享受遷入地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保障政策。同時按照“一戶一基、占新騰舊”的要求,避災搬遷對象當年,其他搬遷3年內完成舊宅基地騰退。搬遷戶子女可免費就讀商洛市職業技術學院接受學歷教育。
(二)生活配套保障
集中安置社區配套的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分為“小配套”和“大配套”兩類:
小配套:包括集中安置點規劃紅線之內、單體建筑物2米之外的供水、排水、燃氣、電力、道路、通訊、電視、綠化、亮化、安防、停車場所、垃圾收集轉運、生產工具存儲用房等設施。
大配套:包括集中安置社區配建的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其中公共基礎設施包含堤防工程、護坡擋墻等安全類,路、橋、電、水、訊等功能類,污水垃圾收集處理等環保類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包含醫療、教育、托老、社區物業服務及文化、體育、商貿、殯葬、公墓等設施。具體責任由各相關職能部門負責。
八、脫貧致富
(一)產業脫貧政策
嚴格按照安置小區與脫貧產業同步規劃、一體建設、整體推進的思路,統籌使用各類產業扶持資金,通過開展有組織的勞務輸出、發展種植養殖業和二三產業、土地林地使用權流轉等方式,增加搬遷群眾的收入;充分利用新型工業園區、現代農業園區、城鎮商業街區、精品旅游景區創造產業型就業崗位,開發整合公益崗位資源,為搬遷貧困戶提供公益性就業崗位,通過同步簽訂三項協議,落實就業扶持政策,實施以崗定搬、訂單搬遷,根據就業容量規劃安置規模,根據就業崗位制定安置計劃,確保一個家庭有一個以上主要勞動力穩定就業。整合各類培訓項目,掌握各類搬遷戶的技能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確保每個移民搬遷戶主要勞動力至少掌握1至2項實用技術,提高搬遷戶的就業創業能力和新環境適應能力。
(二)同等享受其他各類政策
按照“易地扶貧移民保就業脫貧、避災生態移民促增收致富”的要求,由國土部門負責,相關部門配合,統籌做好易地扶貧移民搬遷群眾的產業發展、就業扶持、教育、醫療、生態和兜底保障等銜接落實工作。縣(區)政府作為移民脫貧致富的責任主體,統籌運用產業扶持、大病救治、教育資助、生態補償、最低生活保障等各類扶貧綜合措施,制定銜接緊密、精準到戶的施策方案,在搬遷安置的同時,逐戶簽訂《陜西省易地扶貧移民搬遷就業脫貧協議》或《陜西省避災生態移民搬遷增收致富協議》,把責任落實到人、措施精準到人,確保按期實現脫貧就業和增收致富的目標。
(三)建立脫貧保障金
按照省上關于建立易地扶貧移民脫貧保障金的規定,各縣(區)按照戶均5萬元的資金規模,建立“易地扶貧移民搬遷戶脫貧保障金”。脫貧保障金按照市場化資本統一運作,將獲得的資本收益折股量化給建檔立卡貧困搬遷對象,進行兜底性保障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