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 記者 呂麗霞 方立 王聰 胡蝶
洛河發源于洛南縣兩岔河,于是這個鎮子叫洛源。從洛源鎮下行20公里,便是傳說文字始祖倉頡創造文字的地方。或許是洛河文明的影響,或許是貧困山區的百姓更能體會貧困的艱難,當洛源鎮洛源村年僅25歲的青年高攀突患尿毒癥時,短短兩個多月,高額的醫藥費便困擾了這個原本就貧困的農家,有人建議找政府上訪,父親高潤琪卻說:“不能啥事都尋政府,我們先想辦法。”他們通過各種渠道籌集資金,為高攀治病。4月11日和5月4日,記者兩次來到洛源鎮,采訪了善良而又堅強的這一家人。
25歲小伙突患重病
4月11日,我們從商州出發,沿洛河而上,尋找到了高攀的家。這里位于秦嶺腳下,人們還穿著厚厚的衣服。這里還是洛南縣有名的貧困鄉鎮,土地貧瘠,外出打工是他們的主要經濟來源。
聽到記者來訪,高攀的家人中除了在醫院生孩子的姐姐外,都聚集在家里,讓一直冷清的家多了一點溫暖。一家人熱情地端茶倒水,我們則急著采訪。見到高攀時,他躺在屋后灶房連鍋土炕上,戴著口罩,身上掛滿透析藥物和管帶。他努力起身,我們阻止了,就這樣躺著接受采訪。
高中畢業后,90后男孩高攀不甘于守在家里種田,只身一人到北京打工,想通過自身努力改變家庭貧困狀況。
今年2月份,高攀常常出現頭暈、反胃的癥狀,視力下降,臉和腿開始浮腫。2月23日,家人把他送到洛南縣醫院檢查,醫生建議將他轉到更好的醫院,父母又將他轉入西安交大一附院。2月26日,一系列檢查之后,高攀被確診為尿毒癥晚期。聽到這個消息后,父母一下癱倒在地,淚水奪眶而出。醫生安慰他們,孩子年齡還小,只要積極配合治療,還有治愈的可能。
高攀的的父母一下子沉默了。父親高潤琪是個地道的農民,一年到頭跟著工程隊到處跑,由于身體不好,不能干重活,一年也就收入八九千元。母親劉琴娃在家種地,一年收入兩千元左右。老兩口含辛茹苦地把女兒和兒子養大,為了給高攀娶媳婦,家里蓋了兩層樓,高攀的爺爺年前因為腦瘤住院花了5萬多元,家里已是負債累累。高攀僅住院20天就花了近6萬元,他們幾乎借遍了親友。
采訪中,坐在記者身邊的爺爺眼眶紅了,又不愿讓我們看到他流淚,便邁著稍微顫抖的步子,到水池邊擦拭淚水。
為了節省費用,他們決定做腹膜透析,劉琴娃在醫院學會了透析器材使用方法,把高攀接回家中,每天定時給他做透析。醫生告訴他們,孩子已是晚期,最好的治療方案就是換腎,若不然要一直做透析吃藥,一年費用要十幾萬。“我們不想放棄治療,我們和他姐姐都愿意給娃換腎,但是做手術需要非常高的費用,目前我們根本拿不出,我們想邊透析邊想辦法給娃湊手術費。”高攀的父母談到這些,凄涼的臉上露出一絲堅毅。
自強自立籌款救親人
高攀告訴記者,父母一直在給自己鼓勁,希望自己好好配合治療,但醫生說他的腎損傷得特別厲害,透析只是維持。“換腎需要幾十萬元,好幾次夜里我都看到母親偷偷抹眼淚,他們已經夠累了,我不想父母太辛苦,但一想到父母把自己含辛茹苦養大,我還沒有好好孝敬他們,就覺得對不起他們。”談起病情,高攀一度哽咽。“父母都在為我的病努力,我不能放棄。現在無聊時就看一些正能量的東西激勵自己。作為家里唯一的男丁,還沒有為家為社會創造價值,好多美好的事情還沒有經歷,我希望有一天奇跡可以出現,我的病能夠治愈,可以彌補這些遺憾。”他說。病情確診后,全家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中,強忍著徹骨疼痛,他們開始為高攀籌集看病的錢。懷孕中的姐姐四處打聽社會籌資辦法,在朋友的幫助下,在微信朋友圈發起輕松籌,籌得部分資金;父母為省錢給兒子看病,在醫院時頓頓啃饅頭,本已負債的他們求親告友,一次一次地奔波在借錢的路上;高攀在微信朋友圈自我勉勵,他的堅強打動了北京工友,給他送來了7000元錢,來自親友和社會的幫助,讓他倍感溫暖。但這一切,對于高昂的換腎手術費來說只是杯水車薪。
面對陷入困境的一家人,親友給他們出點子說,你去上訪去,家里困難又要救娃的命,政府肯定得管!父親高潤琪卻堅定地說:“不能啥事都尋政府,咱先想辦法!”就這樣,瘦弱的父親整天在村子附近打零工,以圖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為孩子看病攢一點錢,母親更是整日勞作,家里地里兩頭忙,還要照顧一家人的生活。躺在病床上的高攀表達了自己的觀點,父母厚誠善良,他們不想欠任何人的人情,更不想麻煩政府,他尊重家人的意見,自己想盡一切辦法解決。
5月4日采訪時,高攀高興地告訴記者,洛源鎮政府已知道他家的情況,正在積極想辦法,并按相關程序上報,爭取醫療和民政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