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夏澤梅 黃飛 趙澤坤)鎮安縣高峰鎮三臺村積極引導農民利用短暫的農閑時間,圍繞“家”字做文章,瞄準市場行情,大力發展具有“短、平、快”優勢的庭院經濟,通過政府政策和技術上的支持,三臺村庭院經濟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紅紅火火,使“方寸之地”變成了創收之所。
正在房后地里忙活的是三臺村一組村民齊玉煥,丈夫劉常基在外打工,她在這塊一畝多地的大棚里張羅著她的希望。齊玉煥說,春天她在房前屋后種菜苗子,菜苗子賣了栽菜,循環種些蔬菜,收入還可以。再種些西瓜、葡萄、桃,都可換些零花錢。
齊玉煥和丈夫劉常基婚后想通過自己的雙手改變生活,1999年他們開始在房前屋后培育蔬菜菜苗,為了掌握種植技術,他們向老輩請教、購買種植技術的書籍,經過20多年的摸索,現在她的菜苗因為成活率高、產量高受到周邊群眾的歡迎,售賣菜苗讓她家的收入大大增加。她積極發展大棚菜的同時,又引進優質葡萄和蜜桃品種,種在房前屋后,春天時這里桃紅柳綠,一片生機盎然。
在三臺村,像齊玉煥這樣發展庭院經濟的農戶已經有10戶,群眾通過發展庭院經濟,降低市場風險對農戶的影響,因為庭院經濟產品大多既可以滿足市場需要,也可以滿足自家需求;庭院經濟還有利于進一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三臺村群眾原來建房基本是自發無序建設狀態,臟、亂、差現象較為嚴重,通過庭院改造,既為農村留守老人和婦女、兒童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也美化了農村整體環境,還可以進一步帶動鄉村休閑旅游發展。
高峰鎮三臺村黨支部書記賀定民說,三臺村初步發展庭院經濟,有蔬菜大棚,大棚花卉,院落有水雜果,有花,有魚塘,既帶動了全村的亮化美觀,又有了經濟效益。高峰鎮對各村庭院改造不搞一刀切,實行一戶一圖,一家一策,最大限度契合村民意愿,充分發揮村民在養殖、種植方面的專長;拆除危險廢舊房屋,擴大庭院使用面積,增加種植、養殖場所。按照美麗鄉村建設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求進行規劃,對院前道路、果林、菜地維修清理,圍欄、墻體統一粉刷著色,清理院內雜物,集中整合、合理規劃棚圈、葡萄架、小菜園。三臺村家家戶戶房前屋后果花飄香,院墻邊雞、牛、羊、豬各有其舍。一家一戶逐步實現以“院內美化、庭院靚化、道路硬化、田園綠化”的新農村格局,處處一幅詩意盎然的田園風光,一個“人在院中、院在園中、庭院立體種植模式”的新農村呈現在人們面前。
如今,高峰鎮的村民在當地種殖戶、養殖戶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展蔬菜種植、瓜果套種、畜禽養殖、花卉栽培等多種模式,發展庭院經濟。不僅提高了土地和空間利用率,還充分利用家庭富余勞動力,增加收入,實現循環利用,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又增加了農民收入。高峰鎮干部全亮介紹說,三臺村長遠的規劃就是突出發展特色庭院經濟,后期種植油用牡丹1200畝,用產業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讓庭院經濟在全鎮推廣,從而帶動全鎮貧困戶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