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 權濤
由勞動力向生產力轉變,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實則系統。隨著脫貧攻堅戰鼓雷動,山陽縣探索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步伐更加緊密,一系列相關文件和保障措施相繼出臺,不僅破解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增收難題,而且拓寬了他們的就業渠道,成為脫貧攻堅基層的主力軍。
“家有良田萬頃,不如一技在身。”高壩店鎮雙寨村四組熊興成說到技能培訓,對政府的感激之情難以掩飾,“以前坐在家里沒事干,找不到掙錢門路,自從縣上開展技能培訓以后,我熟練掌握了養蜂技術,現在給貧困戶傳授技術,一年光工資收入三萬多元哩!”
熊興成由技能實現轉移就業,成為當今農村“職業農民”的典型,這個例子佐證了山陽縣技能培訓促就業的巨大成效。
重保障:貧困人口不掉隊
農民種地,入不敷出。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缺乏“游泳”本能的農民,更加力不從心。
在脫貧攻堅摸底調查中,山陽縣仍有20%以上的貧困人口難以趕上“隊伍”。如何讓他們居家脫貧?讓這些赤手空拳的弱勢群體擁有脫貧“利器”?山陽縣設計出一套完整的轉移就業脫貧方案。穩定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規模,優先安排貧困戶轉移就業,全縣每年貧困戶轉移就業人員穩定在1.6萬人以上,保證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家中有一至二人轉移就業。對與貧困人口簽訂三年以上就業勞動合同,并使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的機構,免費提供技能培訓,實行政策優惠。對大力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帶動10戶以上貧困戶,戶均年增收1.2萬元以上的,政府給予貸款貼息、項目扶持、以獎代補。
同時,將農村年齡內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國家就業創業免費培訓范圍,對參加就業創業培訓的農村貧困人口按照政策規定享受培訓補貼。對自主選擇職業技能鑒定機構進行初次職業技能鑒定或專項能力考核并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或專職職業能力證書的農村貧困人員,免收所有鑒定費用。實施貧困勞動力公益性崗位特助行動,重點支持農村貧困人員就業、基層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和實習基地建設,落實貧困家庭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和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增強農村貧困勞動力就業創業服務能力。
補“短板”:增強“充電”針對性
技能缺失在農村是一種普遍現象,也是脫貧攻堅的一塊“短板”。因村、因戶、因人有針對性地開展實用技術培訓,打破了傳統耕種的生產格局,拉動了脫貧產業蓬勃發展。
山陽縣中村鎮洪河寺村在民政局的幫扶下,組織開展中華蜂養殖、科學養豬、中藥材種植、林果科管等實用技術培訓4次,群眾積極參與,全村共發展良種核桃500畝、板栗300畝、山萸200畝、天南星100畝、養蜂100箱,近百戶貧困戶從技能培訓和產業發展中受益。
黃泥河村把教育扶貧放在首位,縣檢察院包扶期間,該村結合雨露計劃,突出教育培訓“治窮根”,先后組織63戶97人開展實用技術培訓,資助26名貧困戶家庭“兩后生”接受職業教育。
技能培訓的目的是實現就業。鄭家莊村47戶貧困戶接受林果嫁接、病蟲害防治、動物防疫、家政月嫂等技能培訓,全村新增78人實現勞動再就業。
“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能培訓,是促進貧困戶脫貧的有效措施。”回龍寺村支部書記夏家道說。根據本村高寒邊遠實際,邀請縣人社、扶貧等部門,為群眾開展核桃科管、養殖、家政服務等培訓班3期700余人次,使每戶貧困戶都能掌握一門勞動技能。積極和秦鼎、秦金兩家公司協商,長期安置本村勞動力85人,并有組織的在企業改擴建工程中解決臨時用工1000余人次。形成了貧困戶脫貧短期有轉移就業,中期有養殖和中藥材種植,長期有花椒、核桃和板栗的增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