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陳風軍 倪方海


春暖花開,我們走進鎮安縣達仁鎮農光村,來到貧困戶何興奎家里。忽然,一陣震耳的切割磁磚的聲音從旁邊嶄新的房屋中傳出來,我們聞聲而入,原來是何興奎老人的兒子和工人正在給新建的灶臺貼磁磚。看到我們來了,何興奎熱情地招呼我們,讓兒媳婦小唐給我們泡茶喝,還樂呵呵地叫我們參觀他新修的房子。
環境變美,媳婦回家老人樂
別看現在正高興的何興奎老人,卻在2016年遇到了一件煩心的事情,進門4年的兒媳婦回娘家后,再也不愿意回來,留下兩個幾歲的女兒哭著只喊娘。原來,兒媳婦嫌山溝里窮,家里條件差,幾年來家里沒一點變化,沒有了盼頭。村里好多小伙子找不到媳婦,有些進門的媳婦過不了這里的苦日子,就離家出走了。
窮則思變,變則道路寬。為了改變現狀,農光村立足村情實際,搶抓開發性金融支持脫貧新機遇,瞄準脫貧攻堅“硬骨頭”,堅持以建設美麗鄉村為目標,大興產業,治理溝域,改造民居,整治環境,讓農光村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的農光村,展現在眼前的是新修的道路直通農家小院,嶄新的太陽能路燈佇立在路邊,新栽植的桂花樹、翠竹扮靚了整個村莊,改造一新的紅瓦白墻土胚房掩映在青山綠水之中。村民臉上那種自信蓬勃的笑容,無不透露出農光村美麗“蝶變”后的美感。
讓人很難想象的是,就在幾個月前,這里還是爛泥巴小路臭河溝,石板房漏雨漆黑,茅廁豬圈路邊臭,村容村貌太陳舊,村民守著金山卻致富無門,而現在,農光村已經舊貌換新顏,成為鎮安縣卡內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樣板村。
據了解,鎮安卡內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危房改造項目從2016年9月開始啟動,有效解決了村內“臟、亂、差”的問題。
何興奎一家也是改造受益戶,門前通了水泥路,自來水拉到了灶臺前。政府補貼10000多元,自己再出一部分,家里的舊房子翻修一新,還新建了兩間房子,做為采茶工人的宿舍。何興奎告訴我們:“從來沒有現在這樣高興,屋里屋外變了樣,兒媳婦回來了,我的煩心事也沒了。”
在采訪時,貧困戶周登芳開心地告訴我們:“我以前住的是石板房,一下雨就漏,大盆小盆的接,去年縣上幫我把危房改造了,換成了瓦房,屋里屋外全都泥白,讓我這個老太婆住得非常舒服。”
念好茶經,村民變富奔小康
農光村是鎮安象園茶葉的主產區之一,茶葉一直是村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為了保證貧困戶長期穩定脫貧,村上確立了發展茶葉產業為主的脫貧思路,創辦了1家村級產業發展公司、4家專業合作社,目前,在他們的帶動下,該村已經發展茶園1.1萬畝,種植茶苗35萬株,改造舊茶園4000多畝,有93戶貧困群眾加入村合作社。
農華茶葉合作社是農光村規模較大的茶葉合作社,注冊資金110萬元,帶動茶農40多戶。在推廣茶葉新品種、科學配方施肥、提高茶園管理水平、提升茶葉品質等方面都起到了領頭作用,2016年帶動貧困戶種植茶葉750畝,年產值100多萬,貧困群眾人均收入3000多元。“我家里沒勞力,沒人經營茶園,就把7畝茶園和3畝土地流轉給合作社,每畝茶園一年收入1000元,每畝地一年收入400元,還可以到合作社采茶掙錢,這樣一年下來可以掙1萬多元。”貧困戶茶農彭尚全一說起茶葉合作社帶來的好處,就高興的合不攏嘴。如果沒有合作社的幫助,彭尚全的茶園就要荒掉,不僅沒有收入,還會有損失。通過帶動,農光村的茶葉種植戶越來越多,不僅培養了一批茶葉種植能手,還讓許多不能外出打工的老人、婦女在家門口就能干活掙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