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特約記者 孫傳卿 程剛)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對于商洛市而言,人才平臺不僅是招攬八方人才的“梧桐樹”,也是成就人才事業的“大臺子”。
我市圍繞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產品核心競爭力,在商丹園區建立首個院士專家工作站,引進2名院士,投資5000萬元建成科研辦公樓和中試車間,創新性地整合中國尾礦技術商洛研發中心、陜西循環經濟工程技術院商洛分院、陜西省尾礦資源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及阿童木公司機器人制造孵化項目等多家科研、教學、生產機構,共享科技、設備、人才,實現了產學研結合。
市上組建優秀人才服務團,是實現“才盡其用”的一大創新舉措。據市委人才辦副主任鄭明強介紹,該市扎實開展“人才服務商洛發展”主題實踐活動,工業、農業、教育、衛生、社會服務及宣傳文化六支優秀人才服務團深入開展“三服務、兩承諾、一評議活動”。4年來累計支援30多家企業、30家基層醫院、100余所鄉鎮中小學校、200多個村鎮文化站建設,發展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特色產品32個、縣域工業主導產業21個,培養農村實用人才5600多人,為20個龍頭企業派駐技術指導員,解決技術難題130多項,創造經濟價值5億多元。
科技創新催生成果轉化。山陽縣引進的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潘涔軒領銜的科研團隊,經過不懈努力,成功攻克黃姜皂素清潔生產關鍵工藝,達到了清潔生產國際先進水平,為“一江清水供京津”和當地黃姜產業發展、農民脫貧致富作出了巨大貢獻。陜西荔鼎木塑公司利用烤煙大縣洛南的廢棄煙稈,引進西安理工大學科研團隊,研制的新材料獲得國家級新型專利證書,項目技術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商南中劍實業有限公司柔性引進清華大學李義春教授、廈門大學陳朝教授、大連理工大學譚毅教授等行業專家,發明的“用石油焦作還原劑生產工業硅法”“高溫分離生產高純度硅法”兩項專利在全國領先……
一個個專家人才活躍在商山洛水間,為全市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目前,全市涉及人才培養、引進、創業等6個類型的人才工作示范點(基地)達36個。商洛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成長,規模以上工業增速連年領跑全省;金川封幸皂素清潔生產工藝國內首創,商丹園區晉升為省級高新區,陜西煉石、必康制藥成功借殼上市,20余家國內外500強企業落戶商洛……
與此同時,商洛市高度重視黨政人才的選拔使用。據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商洛市探索建立了識人選人、干部考核評價、能上能下等“七大機制”,從嚴從實從優選拔各級黨政人才,傾力打造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能力突出、素質優秀的黨政人才隊伍。去年以來,全市以“三項機制”為標尺,將145名實績突出、群眾公認的干部提拔任職或平級重用,將17名工作雖有失誤但敢于碰硬的提名為縣鎮領導班子人選,果斷調整不適宜擔任現職6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