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喜讀書,善鉆研,又生性聰敏,這使得他成為一個從來不靠技法而靠思想和心靈去創作的畫家。博覽群書的他,談起哲學、文學、書畫理論如數家珍,娓娓道來,儼然一個學府超卓的理論家。祝金剛及其作品自然得到了畫界的認可和賞識。這樣,在放棄留在西安的20多年后,他又費盡千辛萬苦回到了西安,做了一個職業畫家。
到了西安,他還是不滿足,先后到中央美術學院、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去深造。如今的祝金剛已經成功地立足古都長安并卓有建樹,他的作品在全國和省上屢獲大獎,是長安城里呼風喚雨的畫家。他是陜西省老科協書畫院副院長、長安畫派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陜西省藝術館副研究員、中國文化館協會書畫委員會委員。
想法多多的祝金剛是洛河邊的畫家當中少有的用思想而不是技法來作畫的畫家,這或許是他能夠在名家林立的長安畫壇立足并成功發展的原因之一。
洛源“三墨客”
洛源有大家所熟知的“三墨客”:祝金剛,崔武豪,李中合。
崔武豪,或許因為人長得粗糲豪放,不修邊幅,類似于黑社會頭子,舉手投足有一股子豪爽凌厲的味道,故洛源人均稱他為“老武”。老武也是特能折騰的人物,用洛源話來說就是很能“成精”。
老武的家就在洛源鎮的洛河邊,房子依河而建,一伸腳就能踏進洛河水里。他出生在洛河的水聲里,從小到大沒有離開過洛源,在洛源娶妻生子,然后販木材、開照相館、開藥店,挖空心思來養家糊口。雖然不得不為生計而四處奔波,但是和祝金剛一樣,他是個有想法有野心的人,他不想把光陰荒廢在小小的洛源鎮庸常而瑣碎的日子里。在骨子里他以為寫字畫畫才是他人生最值得追求的事情,自小便臨貼《玄秘塔》,后學二王、懷素等古圣先賢。平日里矢志不渝地苦練書法,悉心鉆研,經常跑到縣城和書畫界的人士廝混。眼界開闊,想法多了,老武不滿足了,于是,已經50多歲的老武干脆從洛源跑到西安,歷盡千辛萬苦,拜了書法大師石憲章為師。有了這樣的老師,老武的書法創作脫胎換骨,令書界另眼相看。
就這樣,在長長的歲月里,一個土生土長、沒有上過學、沒有接受過系統書法理論研習的洛源漢子,一點點地把自己磨礪成一個書法家。老武的書法天質樸拙,點畫自如,用筆酣暢,漸成一風。他出版了書法作品集,在西安舉辦個人作品展,又在西安買了房子,穿梭于長安城書畫名家之間,交流切磋,勤奮創作,成為一個職業書法家。
今年,他一本新的書法作品集也即將出版。
生于1954年的李中合,在商洛學院長期擔任中文系教學工作。現在,已經退休的他并沒有閑著,作為中國古典戲劇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商洛市文藝批評協會主席、商洛詩詞學會副會長,他搞書法,寫評論,編雜志,忙得不亦樂乎。
一個叫“菜牛”的洛源人
洛南人有個有趣的愛好,那就是喜歡在姓氏上給人取外號,比如姓白的,一般被叫做“白日鬼”,姓劉的,當然是“劉搗鬼”,姓屈的常常很不幸,叫做“蛆條子”,不一而足。
洛源有個蔡鑫生,朋友們給他取了兩個外號:“菜牛”“菜包子”。
在洛源乃至洛南,菜牛是指出產于洛南本土的牛,也就是土牛,千百年來其用途很單一,就是用來犁地、耙耱、拉磨的,不如秦川牛那么有力氣,也不如秦川牛那么體格彪壯,但是生性木訥憨厚,任勞任怨。蔡鑫生被稱作“菜牛”,不僅僅因為他姓蔡,還因為他長得人高馬大,力氣大又善于出力流汗,憨厚本分,任勞任怨,又處事審慎,做事認真,講究細節更追求完美,“菜牛”之名于他倒是貼切,何況他還在畜牧局做過副局長,牛羊雞狗的事情他管過。至于“菜包子”之名,純粹因了他的姓。“包子”在漢語發聲中屬于爆破音,一聲喊出去,有力度,有爆發力,響亮、高亢,因而,喊一聲“包子”力道十足,他也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