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商南縣清油河鎮洋橋村黨支部書記何衍軍
特約記者程剛通訊員周衍江說起商南縣清油河鎮洋橋村近些年的變化,不得不提及一個人,在他的帶領下,僅僅5年時間,洋橋村從一個人均純收入僅2900元的貧困村,一舉變成一個樓房、汽車隨處可見,人均純收入突破萬元的產業新村。鄉親們親切地稱他為“為民理事的貼心人、脫貧致富的‘領頭雁’”,他就是清油河鎮洋橋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何衍軍。
54歲的何衍軍是洋橋村五組農民,1982年他初中畢業后參軍入伍,3年后退伍回到家鄉,在村里辦起了一家小作坊——桐油加工廠,做起了桐籽加工銷售生意。因為他講信譽、重質量,產品很快遠銷到河南、西安等地,生意越來越紅火,在此期間,何衍軍賺取了人生“第一桶金”。
1991年洋橋村村委會換屆選舉,年僅28歲的何衍軍高票當選為村主任,他帶領群眾建廠房、興產業,洋橋村有部分群眾慢慢擺脫了貧困。2003年村黨支部換屆,何衍軍又全票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挑起了洋橋村的大梁。
何衍軍始終牢記對鄉親們的承諾,說到做到,說干就干,帶領群眾發展經濟,向貧困宣戰,向小康邁進。上任的前幾年,他帶領村里幾名黨員到西安、河南等地考察學習先進經驗,回來后,帶頭在村里搞起了面粉加工項目。2008年,他帶領村支部一班人,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成立了延和谷物專業加工合作社,并從楊凌農科院購買優良麥種免費發給群眾,引導村民種植優質小麥1000多畝,先后吸納了180名有種植能力的村民加入合作社。同時,聘請專家指導生產加工優質面粉和高檔掛面,僅用兩年時間,合作社年加工小麥就達2500多噸,銷售面粉1950噸,生產掛面2000噸,實現銷售收入2050萬元,全村人均純收入實現了翻一番。
看到加入合作社的村民嘗到了甜頭,其他村民也紛紛加入。合作社將有發展意愿的群眾都吸納了進來,并通過村干部包組、黨員包戶、以獎代補的形式,不斷擴大經營規模,經濟效益持續提高。
“我在合作社上班已經快兩年了,一個月可以掙到2300多元,不但有了相對穩定的收入,還照顧了家庭,何支書真是幫了我的大忙。”村民李先東動情地說。李先東是何衍軍結對幫扶的貧困戶,家庭情況十分困難,何衍軍將他吸納進合作社務工。逢年過節時,還會自掏腰包給他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竭盡全力幫助他擺脫貧困。在何衍軍的幫助下,李先東現在一個月收入近5000元,邁入了富裕戶的行列。
貧困戶何衍波家庭困難,何衍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上門和他談心,幫他想辦法、找路子。經過多方考察了解,何衍軍幫他建成了河西、東溝兩個養殖基地,建起了以畜牧養殖、淀粉加工為主的友緣合作社。目前已建成蛋雞養殖場12個,吸納養殖大戶15戶,年存欄蛋雞10萬多只,率先實現了脫貧。在何衍軍的帶動和鼓勵下,村黨支部副書記李先元辦起了石灰燒制加工廠,黨員何后煒投資80多萬元建起了全自動化純凈水加工生產線,農村科技能人何青龍建起了自動化節能環保木炭加工廠……一個個農業合作社和民營企業辦起來了,逐步發展壯大,這一切無不凝結著何衍軍的心血。
如今的洋橋村,樓房建起一幢又一幢,轎車進了農戶家,手機上網聊天下,私營企業發展到10多家……提起洋橋村的變化,村民們自豪地稱贊:“這多虧了咱們洋橋村有一個情系群眾辦實事、一心為民謀發展的好支書、好主任,有他在,我們建設小康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