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 權濤
山陽縣中村鎮洪河寺村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在這里生活了幾十年的謝福正做夢都沒有想到,縣民政局幫扶期間,給他家翻修了房屋,粉白了墻壁,硬化了地面,裝吊了屋頂,贈送了席夢思床、沙發、灶具……
謝福正一家四口人,因病因學導致貧困,讓這位樸實憨厚的農民陷入了生活的泥潭。好在民政局來了駐村工作隊,幫助貧困戶發展產業,這才改變了謝福正的生活面貌。去年,他通過8項政策性補貼領取21275.5元,發展種植、養殖等增收19320元,總收入超過4萬元,當年在全村實現脫貧。
“縣上領導高度重視脫貧工作,為我們村上選派了能人強人幫扶貧困戶,民政局人力、物力、財力給予支持,我們村上才有了今天的大變樣。”提起洪河寺的脫貧工作,村支書謝榜緒感慨萬千,“一句話,幫扶干部個個都是精兵強將!”
抓班子領導掛帥扛大旗
自脫貧攻堅啟動以來,山陽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省市各項決策部署,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政治任務和最大民生工程來抓,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緊扣重點、難點,突出精準施策、強化責任落實,全力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
在精心謀劃脫貧攻堅戰中,該縣成立縣委書記任第一組長,縣長、人大主任、政協主席任組長,縣委副書記任常務副組長,其他各縣級領導任副組長的脫貧攻堅領導小組,鎮辦派駐脫貧攻堅工作組,村(社區)派駐脫貧攻堅工作隊,為貧困村精選脫貧工作隊員,層層落實脫貧責任,逐級簽訂軍令狀。
領導率先垂范,起了個好頭。縣上迅速組建了脫貧攻堅指揮中心,設立了脫貧攻堅監測中心,抽調責任心強,業務嫻熟,勇于擔當的專職干部辦公。山陽縣民政局局長江忠庭說:“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把脫貧責任擔在肩上,把貧困戶放在心上,我們作為幫扶部門,更應該真扶貧、扶真貧,把扶貧工作落實落細,為縣委縣政府爭光,為黨和人民交一份滿意答卷。”建章立制是保障脫貧攻堅的政策依據。為此,該縣出臺了《山陽縣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山陽縣脫貧攻堅實施規劃(2016-2020)》《山陽縣脫貧攻堅績效考核辦法》等相關政策性文件的密集出臺,加速了脫貧工作進程。
強隊伍優選尖兵上“前線”
貧困群眾缺失的生產要素,需要干部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去彌補這塊“短板”。
縣委、縣政府把脫貧攻堅隊伍建設擺在首要位置,狠抓人員配備、日常管理和業務培訓,先后為239個村(社區)選優配強了“兩委會”班子,下派村第一書記129人、駐村工作隊135個,各級參與駐村包扶干部達4870人。同時,組建了18個鎮辦脫貧攻堅指揮室和239個村(社區)脫貧攻堅作戰室,確定了專門的辦公用房,配齊了辦公設施,明確了專人辦公,打造了一批精明能干、永不離開的工作隊伍。
人從哪里抽?抽什么樣的人?是加強扶貧機構隊伍建設的關鍵。鎮辦安排專門工作人員從事脫貧攻堅工作,改善工作條件。利用公務員招錄、事業單位補員、振興計劃選聘以及選調生安排等渠道,充實力量,優化結構。在縣上建立“精準扶貧脫貧攻堅大數據管理平臺”和統計監測指揮中心,在鎮辦建立扶貧信息管理和統計監測站,在貧困村確定扶貧信息統計監測員,建立規范、高效、快捷的扶貧統計監測網絡,實現機構健全,人員到位。
農村是脫貧攻堅主戰場,基層組織建設是堅不可摧的碉堡。為了加強基層力量,該縣以“五個五”黨建為抓手,有針對性地選派素質高、能力強、作風實、敢擔當、熟悉“三農”工作的干部擔任鎮級黨政主要領導,強化任期脫貧責任,不脫貧不換崗;強化村級“兩委會”領導班子,因村精準選派好第一書記,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脫貧攻堅中的政治引領作用,實現黨建與精準扶貧深度融合、互推雙贏;探索貧困村黨組織與各類黨組織結對共建模式,為扶貧輸送新資源、輸入新血液;落實好村干部補貼待遇和村級組織辦公經費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