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樂是開張了,可不知怎么回事,一來客人,張當存就嚇得兩腿打顫,不知道怎么招呼顧客,賬也不知道怎么算了。幸好鎮上、村上還有縣上的各級領導總是把一撥撥客人往這里帶,給了張當存鍛煉適應的機會。“把人‘逼’得沒有辦法么,只好咬著牙堅持下去,慢慢也就有了經驗,習慣了待客,也就自然多了。”張當存道,在全家人堅持不懈的努力下,生意慢慢有了起色。張當存的丈夫賈秀軍介紹道:“后來我們家分工了,當存炒熱菜,女兒調涼菜,我管烙饃,女婿管記賬買菜,大家都夸我們的飯菜可口,客人越來越多,每天都是十幾桌,有一天我烙了62個鍋盔,全賣空了。這幾年還先后來過5批外國客人,韓國、美國、日本、法國的國際友人都來我家吃過飯呢!”
誠信經營美名揚
生意雖然有了起色,可張當存卻并沒有賺到多少錢。開張幾個月下來,磨掉了兩年辛辛苦苦攢下的麥子,吃掉了4000斤面,一盤賬才收回了136元。“你這是姜子牙賣面呢,不算賬。”丈夫賈秀軍道。面對丈夫善意的埋怨,張當存并沒有灰心喪氣,想著權當是賠本賺吆喝吧。有一次,西安一家旅行社一次來了90多個教授,定菜時硬將每桌菜的價格比預定時壓低了15塊錢。張當存的兒女們一聽就不干啦,“咱這利潤本來就低,再少收15塊不就等于白干了嗎?”張當存心里也別扭呀,可反過來一想,人家外地人來丹鳳一趟容易嗎?自己少掙點錢是小事,要是因此而影響了丹鳳旅游事業的發展,那可是大事。沒有丹鳳旅游業的支撐,就沒有我們這些農家樂的興盛。想到這,張當存就說服了孩子們,依然熱情地接待了這群游客。沒想到事情轉眼間就出現了戲劇性的轉折:飯菜是賠了,但家里和周圍商店的丹鳳特產——葡萄酒全賣空了,加上杏子、梅子等水雜果,一頓飯算下來居然還掙了500多元。也許正是開始時不計成本贏得了人氣,也許是農家人厚道樸實的待客態度贏得了人心,加上張當存炒菜時從不使用味精、雞精、白糖,更別說其他亂七八糟的調味料和添加劑,因而保持了飯菜的原汁原味,受到顧客的歡迎,張當存的農家樂生意一天比一天紅火起來,利潤也逐漸豐厚。
剛開始時,張當存整日忙著做菜,很少顧及客人的反應,后來她就開始留心,看哪些菜老是剩著,撤下桌后她自己品嘗,查找原因,有機會她就征詢客人的意見,經過一遍一遍的嘗試,她的菜越做越好。“客人喜歡吃農家樂,就是想換換口味,吃些地地道道的農家菜。”長期與顧客打交道的張當存摸準了他們的心思,就同家人想方設法地搜尋傳統菜的制作方法。為此,她到庾家河、鐵峪鋪向人討教,遇上村里做席或是親戚家行人情,她就跟農村師傅學習制作方法,和他們交流。幾年的時間,她學會了高粱丸子、紅薯丸子、長命鎖等招牌菜,用五谷雜糧制出了棣花蓮藕獅子頭等自創菜式,受到食客的廣泛歡迎。隨著開店的歷練,張當存手藝越來越好,先后在市、縣農家樂廚藝大賽中獲獎,“賈家農家樂”這塊招牌也成了萬灣的代名詞。
賈家農家樂在萬灣有了名氣,根本不愁沒人前來吃飯,到節假日和周末更是一位難求,可張當存依然秉持之前的待客之道,誠懇待客,一視同仁,童叟無欺。張當存常說:“做生意要想長遠,就要講良心、講誠信。”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她處處為顧客著想,注重食品原料質量:面粉用本村麥子磨面,不摻雜任何增白劑;豆芽自己親自生產,不放一點生長素;豆腐訂購本村專門用漿水點做的豆腐;粉條也是訂購本村紅薯栽植大戶生產的正宗紅薯粉條。她從不貪便宜購買地溝油等劣質產品,讓大家吃得放心。同時,她家的飯菜定價合理,明碼標價,童叟無欺,不論是熟人還是生人、本縣人還是外地人,她都一視同仁,誠懇待客,服務周到。于是,一傳十,十傳百,“賈家農家樂”的口碑越來越好,生意越做越好,不僅本縣人帶上親友光顧就餐,而且外地的游客也紛紛慕名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