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衛陜西東南大門
1940年,為防止日軍大舉進攻中條山后向南侵犯,洛南人民肩負起盧靈關、太峪嶺、蒿岔峪嶺防線工事所需要木料運輸任務,數以百計的民工沿著崎嶇的羊腸小道,人扛畜馱,節節轉運,將一根根木料運往施工現場。同時,還在盧嶺、兌嶺等地修筑了大量的機槍掩體、散兵坑、交通壕、發射陣地等工事。1944年上半年河南鄭州、洛陽等地相繼淪陷,日軍長驅直入豫西南。1945年3月底西峽、淅川淪陷,日寇占領區重陽店距陜境30公里,西部主陣地八廟距陜境僅20公里。處于抗戰前線的商洛,為第一戰區與第五戰區結合部。第一戰區曾在商南清油河設立指揮所,很快撤銷。由第五戰區副司令坐陣,在丹鳳陳家村設立前線指揮所,下屬八大處及衛隊數千人分駐附近老君殿、淡寨、金盆、趙家溝等村。八廟大戰時,商南告急,龍駒寨夜晚炮聲可聞,商洛處于臨戰狀態。長官部隨即抽調民夫數千人在洛南、丹鳳等地挖戰壕、修工事。工兵沿山布地雷,鄉保大量征收麩料。長坪公路作為西安翻越秦嶺通往中原前線的交通樞紐,白晝車輛不斷,夜晚燈光通明,汽車將軍火運往前線,兵源不斷補充。為配合抗戰,雨天公路塌方、橋梁中斷時,商洛老百姓及時予以排除;日軍飛機白天炸斷公路,商洛老百姓連夜進行修補,確保這一大動脈暢通無阻。抬傷兵、救傷員,是戰地服務的主要任務。商南縣城設立的第七后方醫院,龍駒寨兩嶺村設立的總監部兵站醫院,商縣城西郊設立的第二后方醫院,及時搶救火線下來的傷病人員。由于長坪公路路窄坡陡急彎多,汽車運輸有限,戰場上下來的傷兵主要靠群眾用擔架抬送,從商南到商縣300多華里,每隔一二十里就設一處“榮譽軍人招待所”,接待轉送傷兵。當地青壯年用木椽綁成擔架,網上繩子,兩人抬在肩上,兩人在旁扶持待換,將傷兵一站一站轉送商縣以至西安。公路上接連不斷的擔架,像長龍一樣從早過到晚。公路沿線稍懂醫術的人都到招待所幫助換藥、打針,婦女兒童給傷兵喂水喂飯,為挽救抗日將士生命做出了努力。
在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抗爭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在投降書上正式簽字。中國人民不但取得了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而且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重大貢獻。2014年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闡述抗戰精神內涵時指出,“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中國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2015年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講話中再次指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洗刷了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使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這些論斷集中闡釋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對于近代中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對于國家獨立和人民解放、民族崛起和偉大復興的重要意義。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作為新時代的建設者,只有牢記歷史,并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珍惜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努力將抗戰精神轉化為實現發展的強大動力,才能在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進程中,不斷以新的成就來告慰抗戰英烈和革命先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