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守義
2013年底,我看到《商洛日報》一篇關于遠征軍老兵的報道后,內心觸動很大,經請示軍分區領導同意后,軍分區組織官兵看望了居住在商州區黑龍口的遠征軍老兵趙興維,并聽他講述抗戰故事。趙老和日本侵略者打了大小幾十仗,白刃戰曾殺了兩個鬼子,當時,大家聽得很過癮,也很震驚!可因為年事已高,當年年底趙老就去世了,他的傳奇故事也就此隨他隱沒在秦嶺大山中。
每想到此事,我就感覺心痛,一直想著,一定要找機會拜訪更多的參戰老前輩,把他們的戰斗故事記錄下來,讓更多的人知道,讓他們在有生之年得到更多人的尊重。
最初來到居住在市委家屬院的武長茂家,武老今年九十歲,雖然身體行動不便,但思維敏捷,對在山西敵后抗日戰場當兒童團長和武工隊長的經歷記憶猶新。在兒童團,因為跑得快、膽子大,經常潛伏在鬼子碉堡旁放哨,所以鬼子的子彈也是常常追著他屁股飛,武老講述的妙趣橫生,讓大家感覺他就是電影中的張嘎子。但殘忍的鬼子狗急跳墻,對老百姓使用細菌武器,3個多月時間里,很多村子天天向外抬尸體,他們武家死得也只剩幾口人了。剛剛還興奮的武老,說到這,拿起手帕開始擦拭眼角的淚花。
現居住在丹鳳縣龍駒寨鎮鳳麓社區的余喜治老人,今年已是九十五歲高壽。余老曾在楊虎城的部隊參加了洛陽保衛戰,講起抗擊日本軍隊的事,余老情緒激動。他說,“敵人的飛機、大炮、裝甲車,我們是拿它沒辦法的,只能趴在戰壕里,把生死置之度外,等日軍的步兵上來了,再狠狠地打。半個月的阻擊戰,雖然我們那個師被打殘了,從戰場上撤下來,剩下沒幾個人,但也沒讓日本人前進一步。”當時聽著,作為一名沒上過戰場的軍人,我也咬緊了牙,憤恨與敬佩同時在心里沸騰。
我們共走訪了30多位參加過抗日戰爭的前輩,見面第一件事和離別最后一件事,我都要給他們敬一個標準的軍禮。每當我舉起右手向他們表達心中最崇高敬意時,不管身體健康還是病臥在床的前輩,他們都很自然地振作精神,然后舉起爬滿時間滄桑的右手。我在感動的同時,從他們眼睛里看到最多的是一種堅定。在祖國和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之中時,是你們不怕犧牲,和敵人浴血戰斗,才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中國革命的實踐告訴我們,中國人民之所以能夠在斗爭形勢極其嚴酷、物質條件極為艱苦的環境下,打敗日本軍國主義,奪取民族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根本的一條,就是有一支能打仗、打勝仗的強大的人民軍隊。在中華民族最危急的時刻,中國軍人拿起槍,揮動大刀長矛,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用血肉之軀筑起新的長城。作為當代革命軍人,我們要自覺把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作為自己神圣職責和崇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