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侃榮老人有一點輕微的腦梗,當我請他講講年輕時學藝的事情時,老人縫著一雙運動鞋,慢悠悠地講開來。“我是跟浙江人學的手藝。那時候家里窮,我就去銅川的林場里干活,在那兒看到有浙江人釘鞋,生意還很好。我跟人家師傅說好跟著學,1982年回到咱們這兒就弄了個小攤攤,一干就是這么多年。”趙侃榮說,“靠修鞋養大了一雙兒女,最開始只掙人家5分錢,掙得都是辛苦錢。”我注意看了老人的手,兩個大拇指上都纏了白色的膠布。其他的手指因長期膠水侵蝕,深深的黑色道子和厚厚的老繭寫滿了歲月的滄桑。老人說:“修鞋的過程中,錐子把手錐過,刀子也把手削過。”
當我問老人有沒有想過什么時候“退休”?老人笑呵呵地說,他還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只要能干動就還會干下去。“我家里也沒有地了,兒女們掙的錢還要養孩子,我自己能掙一點是一點。”老人說,他每天晚上8點多騎電動車回家,早上趕8點再過來。
修鞋匠人傳手藝
“你這么大年齡了,一定要教徒弟,把這么好的手藝留下。”在趙侃榮店里修鞋的薛榮娃老人一聽我們在討論老人退休的事情,趕緊補了一句。其實無論是趙侃榮,還是楊濤、劉惠霞夫婦,在他們的修鞋生涯中都已經帶了很多徒弟。修鞋匠的傳藝方式很簡單,就是跟著師傅看,眼熟了后再練練手,實踐得多了自然熟能生巧。“一般學徒十幾天就能出師了,這都是慢的,我們那時候在鞋廠人家要求6天就要會做鞋的全部工序。”楊濤說。
據粗略估計,在商州城里共有40多位修鞋匠人。今年46歲的高建民是眾多半路出家的修鞋匠中的一位。“我家里沒有地,農村也沒有什么活干。剛開始我在建筑隊蓋房子,后來因為有哮喘病,干不了重活,就跟著師傅學了個修鞋的手藝,養家糊口。”高建民有兩個孩子,靠他修鞋的收入和妻子給人打工掙的錢,基本能維持一家人的生活。
做修鞋匠已八九年的時間,高建民也有自己的一些心得。“這是個不臟不凈的活,要把這活干好了說簡單也復雜,說復雜也簡單。還有就是必須得給人家把鞋修好,這樣才能有回頭客。”正如趙侃榮老人說的,修鞋匠只有堅持誠信對待顧客,才能贏得人家的尊重。
采訪過程中,我發現這樣一種現象: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人們觀念的改變,修鞋的人數在減少;而另一方面,修鞋的匠人人數也在減少,其中既有擇業觀念改變的原因,也有市場需求飽和的因素。但同時,客觀上人們也離不開修鞋匠人,試想一雙新鞋有一點點小瑕疵本來簡單地修正一下就能穿,但因為找不到修鞋匠而將其棄之不穿,著實可惜。如今城市也興起了一些專業擦鞋修鞋店,但受價格等因素的影響,這些裝修精良的專業店面還是讓很多市民望而卻步。修鞋攤未來將何去何從,確實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