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洛日報訊(文/記者 左 京 圖/記者 謝 非)走在州城的大街小巷,或許您很少注意過繁華街景的這樣一個組成元素:一個安置在街角的小攤,一臺破舊的補鞋機,一堆釘釘錘錘間,一個手指布滿老繭的匠人,手捧鞋子正在賣力地軋邊膠底。走近這些修鞋攤,刺鼻的膠水味、橡膠味,還有舊皮鞋散發(fā)的臭味混合在一起。打磨機運行起來后,粉塵更是飛濺的到處都是。但勤勞善良的修鞋匠卻已經(jīng)習(xí)慣了這一切,總是平淡而又樂觀地守著那旁人看來破爛不堪的修鞋攤,樂呵樂呵地過自己的春夏秋冬。
夫妻風(fēng)雨修鞋路
“我年輕那會兒,在廣場上擺個攤子修鞋。有好多人從我的攤子前面走過,都驚奇地說:你看這真是稀奇,這么白凈的女子咋坐到這大街上修鞋哩!”劉惠霞一邊手上麻利地釘著鞋跟,一邊風(fēng)趣地講著,逗得小修鞋店里里外外的客人笑個不停。而坐在她對面的丈夫楊濤一直默默忙著手上的活計,很少說話,只是不時溫柔地看看妻子,然后繼續(xù)地頭干活。
劉惠霞身穿一件大紅色的毛衣,圓盤臉龐,音色響亮,喜氣洋溢??梢韵胂?,年輕時的她一定很漂亮。楊濤絡(luò)腮胡子,帶著老花鏡,坐在小板凳上安靜專注。這夫婦倆性格一靜一動,從年輕的清貧走到中年的祥和平靜,歷經(jīng)風(fēng)雨卻坦然幸福,讓人羨慕不已。楊濤和劉惠霞夫婦曾是皮鞋廠的工人。1980年,24歲的劉惠霞離開鞋廠,開始擺起了修鞋攤,成為州城最早的修鞋匠。1984年,在夫妻倆的努力下他們有了自己的修鞋店。1999年隨著鞋廠的倒閉楊濤也回來幫妻子支撐修鞋店,到如今的這個店面,他們已經(jīng)搬遷了3次。
位于市區(qū)東背街上的這個小小的修鞋店,從早上9點一開門就來人絡(luò)繹不絕。大家喜歡楊濤和劉惠霞夫婦樂觀、善良、實在的為人,更對他們的手藝贊不絕口。小店地方狹小,地上除了兩臺補鞋機和兩臺打磨機,剩下的都是一些零碎的工具。夫婦倆給逼仄的小店里置辦了兩個柜子,用來擺放顧客送來的鞋子。“來的都是老顧客,有時候排隊的人多,客人等不及了就把鞋放在這,第二天再取。像有的年輕女娃,人家的鞋都是品牌的,咱得給人家把鞋修好還要保管好。所以我們老楊就弄來了兩個人家用不上的舊式柜子,像超市里存包一樣,我們把鞋一雙一雙擺在柜子里,既方便我們自己干活,又能保管好鞋。”劉惠霞笑著說。
不善言談的楊濤避過妻子對我講了一段往事:“那時候我在鞋廠,我們兩家的老人也都早早不在了。她一個人既要擺攤還要管娃,她就挑個擔(dān)子把娃一擔(dān),她修鞋娃就在跟前玩,晚上回去再把娃擔(dān)回去。”只言片語能聽得出來,楊師傅對妻子風(fēng)雨同舟的感激,也能想象得來他們多年修鞋生活的艱辛。
手藝精湛人緣好
“手藝精湛,服務(wù)到底”,這8個字是顧客們對州城修鞋老匠人趙侃榮的評價。今年57歲的趙侃榮是市區(qū)文衛(wèi)路上出了名的修鞋匠,老人告訴我,僅在現(xiàn)在這個小修鞋鋪子里,他已經(jīng)干了15年了。
趙侃榮的家在商州區(qū)楊峪河鎮(zhèn)趙灣村,家中82歲的老母親健在,一兒一女均已成家立業(yè),小孫子已經(jīng)圍繞膝前,一家人可謂其樂融融。但隨著幾年前老伴的病逝,老人的心情和生活都受到了一些影響。老人的妹妹見哥哥一人工作辛苦,也上了年紀,就來鞋攤幫忙,順便疏解老人的心結(jié)。“很少有人知道他老伴不在的事情,他從來都對顧客很有耐心,從來都是有求必應(yīng),態(tài)度和藹的很。”一位抱小孩的中年阿姨告訴我,老人的人緣特別好,一般他中午去吃飯,總是有很多老人自發(fā)地來給他看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