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訊(葉學斌 記者 劉占良)南秦河畔,楚山腳下的商州區楊峪河鎮下趙塬村,有一個名叫趙英英的鄉間妹子,至今仍被城南片南秦河川道、黑山一帶中老年人念念不忘,這都緣于她曾用15年時間游走于該地域的溝溝岔岔,做了一名名副其實的貨郎妹子有關系。
鄉間貨郎妹
農村剛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那陣,年僅30出頭的趙英英年富力強,在與丈夫把僅有的承包地耕種完后,空閑出了大量的時間,怎樣把這多余的時間精力拿出來,既服務于社會又有益于自身家庭建設呢?那段時間里,她先后干過洗碗工,到建筑工地拌過水泥、搬過磚。一次,她到金陵寺親戚家行人情,與一位沒進過城的老太太拉家常,老太太說兒女們常年在外割漆,沒在家,家里已好長時間沒堿面了,火柴也剩下了一點點,吃的鹽還是從鄰居處暫借的。到代銷店去買,路遠,她腿腳也不方便,苦愁這日月真不好過。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趙英英想,我自己為何不像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游走于鄉間的貨郎擔一樣,身體力行地做個貨郎,服務于那些居住山區、行動不便、急需又苦于沒辦法購得生活必需品的老人、婦女和兒童,做個貨郎妹呢?在征得丈夫的同意后,趙英英說干就干。她從舊貨市場買了一輛二手加重自行車。為進到質量好、價格便宜的生活必需品,她跑遍了當時商州老車站、搬運站等角角落落,先從家庭日用品開始,諸如火柴、針線、肥皂、洗衣粉、堿面、鹽等,隨后她還把針織品,如毛巾、線衣、線褲等帶上,品種最多時達70余種。車子前面掛的,后面帶的,兩邊還叫鋼筋工給焊了個結實實用的簡易流動貨柜,一個車子少說也有120余斤重。
服務留守人
在路線設置上,一般是一天一條線,一周或10天一循環,當天不重復。遇到一些群眾急需但自己沒有的物品,她會用隨身攜帶的本子記下需要的品種、數量、價錢,下次補貨時給捎上。每到一個村,她先把隨身攜帶的“咪咪”一吹,找個空間大的地方一放,不大一會就有人來,消費的主要群體以老人、婦女、兒童和殘疾人為主,價錢與城市相比基本持平,有的稍低幾分錢。有時,遇到一些手頭不方便的老人或婦女,干脆還賒銷給他們,也不用打欠條,下次來時,對方一般都會記得把錢主動還給她,相互之間也沒有什么抵賴。遇到吃早飯或午飯時間,鄉下人厚道,都會給她剩幾碗,也不會要飯錢。最難忘的是一次夏季下大雨,遇到大龍峪河水猛漲,一位姓杜的婦女還把她留宿到家里,將那一車子貨物存放到自家單間房里,然后把鑰匙交給她,還把她領到有電話的地方給家人通報平安。第二天一大早還讓她把飯吃過,送過河,然后,再讓她趕下一個地方。
熱心幫鄉親
提及經營方法,趙英英告訴我們,多少年來,她走鄉竄巷,不單單是在銷售自己的貨物,更重要的是在給接觸的群體傳輸一種健康、文明、時代的觀念和理念。遇到夫妻不和睦的,她有時候會當調解人;遇到身處逆境的家庭,她會鼓勵他們振作精神,培養好下一代;國家有什么好政策,別的家庭或村莊有什么好經驗、好方法,她會在與人的溝通中,潛移默化合理地向人推廣和宣傳。如此反復,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人們也樂于接受和購買她的商品。遇到磨磨唧唧,愛搪攪的人,她則會不厭其煩,以柔克剛,用時間爭取成果。比如有的人把她的貨一翻就是一頓飯的功夫,干脆索性讓他們翻個夠,最后,對方一般是會拿一兩件東西的。有的家庭覺得上一次買的東西不合適,下次來時,她都會笑臉給予調換。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說,商品的流通從表面看是物與物的交換,透過現象,其本質是人與人的交流和交換。十余年的貨郎生活,給趙英英留下的不僅僅是大腦中的美好記憶,也為她積攢了一筆不大不小的辛苦錢。2005年,她靠這個原始的積累,在下趙塬新農村購建了一套二層小洋樓,現在,一家人和和美美,正在小康道路上不斷邁進。當然,昔日她所鐘愛的貨郎生意,也由于遍布城鄉的超市和商業網點所取代,有時,她還在想,當年她所服務的老人還都健在嗎?他們的生活也像自己一樣無憂嗎?她說,等過段時間,她打算重踏一遍過去的老路,去探望探望他們現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