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1月27日電 (記者申佳平)在國務院新聞辦11月27日舉行的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謝遠生指出,我國部分領域供需結構性錯配問題依然存在,如部分產品供給過剩和優質供給不足并存,國內首飾、箱包、化妝品等領域的高端品牌還比較少。
謝遠生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有關部門深入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三品”戰略,擴大創新升級消費品供給,推動供給對需求的適配性、引領性不斷增強。
一是品種變得更加豐富。目前我國消費品品種總量已達到2.3億種,家電、家具、文體用品、服裝家紡等100多個品類產量全球第一。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人形機器人、無人機等創新型產品供給穩步提升,2025年前三季度,智能無人機飛行器制造、智能車載設備制造增加值分別增長59.9%和25.1%。具備組合駕駛輔助功能(L2)的乘用車新車銷量同比增長21.2%,滲透率達64%。在強大的制造能力支撐下,中國消費品企業能夠以極快的速度響應技術的升級和消費者需求的細微變化,不斷對產品進行迭代創新。比如,柔性制造帶動“小單快反”式生產變革,服裝等行業“兩天打樣、三天出貨”成為普遍趨勢,大幅提升企業新品投放數量和效率。
二是品質變得更加可靠。日用消費品抽檢合格率總體保持較高水平。主要消費品國內外標準一致性程度超過96%。國產高端化、品質化產品日益受到青睞,4K超高清智能電視機市場滲透率達85%,節能變頻型空調銷量占比提升至98%。
三是品牌變得更具影響力。一大批消費品領域自主品牌不斷成長成熟,比如家電、乳業、運動鞋服、新能源汽車、智能手機、消費級無人機、電動自行車等領域的中國品牌,不僅在國內成為大多數百姓的首選品牌,還走出國門,得到海外消費者的認可和青睞。
謝遠生表示,總體來看,我國消費品供給已進入優質優價新發展階段,基本滿足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但部分領域供需結構性錯配問題依然存在,如部分產品供給過剩和優質供給不足并存,國內首飾、箱包、化妝品等領域的高端品牌還比較少;新舊動能轉換仍然在路上,適應居民品質化、個性化需求的新產品創新應用和供給不足;部分消費熱點尚未完全充分供給,養老育幼、文旅和智能消費等需求旺盛,老年用品、智能終端、低空觀光、IP衍生品等個性化供給數量和質量尚不能滿足需求。
近日,經國務院同意,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增強消費品供需適配性進一步促進消費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從供需兩側協同發力,提升供給體系對需求結構的適配性。謝遠生指出,《實施方案》將堅持問題導向,聚焦以上供需錯配問題,持續優化供給側結構,推動加大資源投入和工作力度,有望用5年左右時間推動供需在更高水平實現動態均衡,讓老百姓暢享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