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楊開讓
在洛南縣永豐鎮楊村,只要提起麻小寧的名字以及她十四載守護病榻丈夫的感人事跡,人們無不稱贊。這位年過七旬的老人,用十四年的堅守,無微不至地照料身患重病的丈夫楊玉鋒,是她用柔弱的肩膀撐起了一片愛的晴空,以最質樸的行動,詮釋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深刻內涵。
十四年前,麻小寧家原本平靜的生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打破,丈夫楊玉鋒因為腦梗導致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面對家庭頂梁柱的突發疾病以及后續生活困難,麻小寧沒有怨天尤人,更沒有退縮;她常常是在人背后擦干眼淚,鼓勵子女們說:“只要有我在,這個家就散不了。你爸在,家就在。”從此,她用柔弱的雙肩扛起一個家的十四載春秋,她是丈夫和孩子們最堅實的依靠。她的身份從妻子變成了丈夫的“全職護理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做飯、喂藥、擦洗身體、按摩翻身、處理大小便……這些煩瑣而又需要極大耐心的護理工作,成了她每一天的日常。
十四年里,麻小寧每天清晨早早起床收拾房間,為丈夫擦洗、按摩,防止生褥瘡。看到丈夫吞咽困難,一頓飯常常要花費很長時間,她總是耐心地一小口一小口地喂,確保丈夫能吃好。多少個難熬的夜晚里,她總要頻繁起身為丈夫翻身、料理大小便。
漸漸地,麻小寧不僅學會了測量血壓、血糖,還掌握了部分護理技巧和康復手法。為了防止丈夫肌肉萎縮,每天堅持幫他做康復訓練。她總說:“我跟他說說話,他心里亮堂,這個家才有生氣。”她明白,丈夫需要的不僅是身體的照料,更是精神的慰藉;人們常??匆?,陽光暖和的早上、午后,她推著丈夫外出散心曬太陽。在她的精心照料下,臥病在床十四年的楊玉鋒,身上始終干干凈凈,沒有生過一次褥瘡,房間里也沒有一絲異味。
十四年,讓麻小寧的青絲熬成白發,也加深了她面龐上歲月的溝壑。子女們心疼母親,多次提出請保姆或輪流照顧,都被她婉拒了。“你們都有自己的事情和家庭,不能拖累你們。我照顧他,他心里踏實,我也安心。”在她看來,這一切不是負擔,而是一種責任,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愛。她常說:“年輕時,他為這個家遮風擋雨;現在他病了,我就是他的拐杖和屋檐。夫妻嘛,不就是互相扶持著走完這一生。”
麻小寧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只有日復一日的平凡堅守。但這份堅守,卻閃耀著最璀璨的人性光輝。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相濡以沫、不離不棄的愛的贊歌,感動并影響著身邊的人;她的堅守,是對家庭責任最美的詮釋,也是對愛情最動人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