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馮皓玥)“以前自己種植香菇技術始終跟不上,年產量都不太高。現如今好了,有了村上的致富帶頭人用大白話給我們講理論、傳技術,大家一塊跟著干,一年就能掙五六萬元!”近日,正忙著采摘香菇的丹鳳縣花瓶子鎮花中村村民劉鎖子擦著額頭的汗珠,笑著說。這充滿“泥土味”的場景,正是“鄉音黨課”與香菇產業攜手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寫照。
近年來,花瓶子鎮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扎實開展“鄉音黨課”活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理論政策、實用技術等講給群眾聽,著力搭建黨群干部溝通橋梁,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為讓黨的聲音伴著鄉音入腦入心,花瓶子鎮充分利用鎮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農家書屋等資源,打造田間大講堂、庭院課堂等特色宣講陣地,把宣講現場搬到群眾家門口、田間地頭,同時邀請熟悉村情民意的老黨員、致富帶頭人等“土專家”組建“鄉土講師團”,用土話、大白話把黨的政策理論講到群眾心坎上,讓群眾不僅“聽到”更“聽懂”。此外,課堂內容也從單一的理論政策宣講,拓展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技能培訓、產業幫帶,讓群眾不僅學到了政策,還掌握了技能,增強了致富信心。
“給我們講的課不但簡單易懂,主要都是平時比較實用的政策!”“之前不清楚農機報廢補貼申領都需要哪些資料,上次聽完鎮上干部講的要求,我第二天就去辦理了,現在錢都到賬了。”類似這樣的村民反饋,道出了“鄉音黨課”的實效。自推行“鄉音黨課”以來,花瓶子鎮50多名黨員干部、致富能人等下沉田間地頭,覆蓋全鎮7個村,開展宣講活動70多場次,帶動1000多名群眾參與,解決群眾種植技術、補助申領等煩心事、憂心事40多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