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鞏琳璐

田間地頭,老師帶領同學們分工協作、互幫互助,大家齊心協力采收白菜。
“加油!這顆白菜好大,咱們一起拔!”11月20日,冬陽暖融融地照在大地上,丹鳳縣商鎮王塬村的一處田地里,一排排大白菜郁郁蔥蔥,50多名學生正在地里收白菜,同學們有的拔菜,有的削根,有的整理,有的運送,有的裝車,互相協作,田地里一派歡聲笑語。
當天是丹鳳縣第五小學四年級(2)班的勞動課時間,一場熱鬧又有趣的白菜采收大戰在田地里拉開帷幕。
“大家先看我示范,雙手抓住菜根底部,稍微用力往上提,注意別把菜葉扯破啦!”勞動課老師王怡涵邊演示邊叮囑要點,54名學生早已按事先分好的小組站定,眼神里滿是期待。作為勞動課的延伸,這次白菜采收不僅是技能實踐,更是一場充滿樂趣的團隊協作挑戰。從生疏試探到熟練配合,學生們在互幫互助中完成了從“課堂學習者”到“田間勞動者”的角色轉變。
這場熱鬧的田間勞動,正是丹鳳五小梯度化勞動教育體系的鮮活縮影。“學校嚴格落實國家課程要求,將勞動課以每周1課時納入正式課程表,遵循學生年齡成長規律設計階梯式內容。”校長馬平富介紹,低年級聚焦整理書包、系鞋帶等生活技能培養;中年級拓展至掃地洗碗、校園垃圾分類等家務與校園勞動;高年級則以勞動實踐基地耕種、社區志愿服務等實踐勞動為核心,實現勞動教育的循序漸進。
為給學生搭建多元實踐平臺,學校精心打造了150平方米的校內勞動實踐基地,種植時令蔬菜與中草藥,劃分班級責任區,每周組織學生開展種植、養護、采收等全流程勞動。基地產出的蔬菜還會作為“愛心食材”,喂養校園“歡樂鵝鴨池”和“開心兔苑”的小動物,形成“種植—采收—喂養”的閉環實踐鏈。此外,學校還在龍駒寨街道資峪溝農業產業示范園建立校外實踐基地,低年級每學期開展1至2次農耕體驗,中高年級每學期組織2至3次播種、除草、采收等志愿服務,讓勞動教育走出校園、扎根生活。
“勞動教育既要教會學生技能,更要培育其品格。”馬平富表示,學校勞動教育確立了“技能掌握、能力培養、品格塑造”三維目標,通過46個班級全覆蓋的勞動課和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多元場景中成長。目前,實踐內容已形成四大類體系:農耕類涵蓋播種育苗、病蟲害防治、水果采摘等;生活服務類包括校園清掃、廚房幫廚、社區整治等;手工創意類包含剪紙、面花、泥塑等傳統技藝;職業體驗類則有超市導購、快遞分揀、圖書管理等,全方位提升學生勞動素養。
“累得滿頭大汗卻特別開心!這次勞動課讓我明白了,從菜籽到白菜,要澆水、除草、采收,我終于懂得了農民伯伯的辛苦,以后再也不浪費糧食了。”學生劉梓琪在課后表達了自己的體悟。更具意義的是,此次采收的白菜來自當地一名脫貧戶,學校得知其白菜滯銷后,特意將實踐課搬到田間,采收的白菜既作為獎品獎勵優秀學生,又幫農戶解決了銷路難題,實現了“勞動實踐、助農惠民、品格培育”的多重收獲。“今后,學校將持續優化勞動課程體系,豐富實踐內容、拓展實踐基地,讓勞動教育更貼合學生生活和時代需求。”馬平富表示,學校將始終以勞動教育為抓手,助力學生在實踐中養成勞動習慣、培育勞動精神,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