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余婷

客商撈蝦

郭海燕在蝦塘投飼料

小龍蝦捕撈季節,郭海燕、宋樹紅夫妻倆享受收獲的喜悅。

江山景區小龍蝦養殖場
小龍蝦是很受現代人喜愛的一種美食,主要產自江蘇盱眙、湖北潛江等地。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市專門從事小龍蝦養殖的幾乎為零。2017年,商州區腰市鎮張郭村村民郭海燕與妻子宋樹紅成立海虹水產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大膽嘗試養殖小龍蝦,讓江蘇省盱眙縣龍蝦跨越近千公里的距離落戶秦嶺腹地,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成為村民持續增收的紅火產業。
“戴盔披甲舞長須,刀劍隨身一勇夫。莫道彈騰方寸地,自憑豪氣走江湖。”近日,記者走進腰市鎮江山景區的小龍蝦養殖基地,這樣的文字介紹格外引人注目。“我們兩個養殖基地年產3萬斤小龍蝦,年綜合產值160萬元,今年我們共投放30萬尾小龍蝦苗……”在蝦塘旁,海虹水產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郭海燕說起養殖情況如數家珍。
每年5月至9月是養殖場小龍蝦捕撈上市的時節,這段時間他們每天都會接到好多訂單,基本處于供不應求狀態,小龍蝦一時成為周邊水產市場及民眾餐桌上的緊俏貨。我市連續舉辦了三屆小龍蝦捕撈節活動,更是助推本地產的小龍蝦進入大眾視野,使其成為我市水產市場的特色產品。
深入調研 大膽嘗試養小龍蝦
1981年出生的郭海燕從2003年便四處闖蕩,期間他與江蘇盱眙姑娘宋樹紅結識。經過幾年的相處,郭海燕以北方漢子的踏實穩重,捕獲了宋樹紅的芳心,二人收獲了美滿的愛情。
婚后,郭海燕、宋樹紅夫婦依然在江蘇做著小生意。2016年春節,他們夫妻二人回商洛過年,看到家中老人身體每況愈下,加之因四處奔波導致小孩得不到很好的照顧,他們便產生了結束走南闖北的想法。2017年,他們下定決心回家發展。
“那幾年,我們因為做生意跑了全國不少城市和鄉村,也掙了不少零花錢,但是無論你走多遠,也永遠無法走出對故鄉的牽掛。”提及那段過往經歷,郭海燕不勝感慨。
結束了以前經營的生意,回到家鄉后靠什么來維持生計、發家致富?這是擺在他們面前的最大難題。回鄉后,夫妻兩人集中精力關注各類種植、養殖產業,四處考察尋找適合的項目。
“當時想過養雞、養鴨、養豬、養飛鼠,深入了解后又覺得都不合適,后來差點就種香菇了。”郭海燕說,“為了掌握香菇種植和市場銷售情況,我們考察了周邊所有的香菇種植基地,并專門到貴州考察,看到當時香菇市場那么好,又擔心市場飽和,銷路會成問題,糾結了好久最終放棄了。”
一次偶然機會,在貴州的一個地方,郭海燕夫婦發現一處四五百畝梯田形式的小池塘,看著特別漂亮,就去和干活的人閑聊,得知人家養的是小龍蝦。閑聊中,郭海燕了解到小龍蝦是一種雜食性動物,食量小、易成活,其適應能力強、有一定的利潤空間等特點,于是來了興趣。又想到老丈人家想吃蝦時,就在門前挖個溝,放些水,隨便扔進去些水草就能養蝦,郭海燕便萌生了養蝦的念頭。
宋樹紅小時候跟著家人養過龍蝦,懂得龍蝦養殖技術,很支持丈夫發展小龍蝦養殖的想法。回鄉后,他們在商洛深入走訪調查,得知當時商洛乃至陜西的小龍蝦養殖市場幾乎是一片空白,而小龍蝦的市場空間巨大。于是他們夫妻同心,決定走小龍蝦養殖之路。
舉步維艱 擋不住創業熱情
郭海燕、宋樹紅多次登門拜訪市水產部門相關專家,尋求專業技術人員的幫助。他們的想法得到了有關專家的大力支持。
郭海燕又帶著土壤、水質樣本,遠赴江蘇省盱眙縣,請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水質監測。得到肯定的答復后,他們夫妻倆信心滿滿地開始籌備龍蝦養殖場。
然而,就在郭海燕夫妻信心百倍的時候,周圍反對的聲音像一盆盆涼水迎頭澆下。“陜西這么多能干的人都沒有養殖成功小龍蝦,就你們能行?”周圍一片不看好的聲音此起彼伏,也有親朋好友以市場銷路不好為由,勸說他們不要冒這個風險。
“既然下了決心,就要大膽一試。”郭海燕說,周圍反對的聲音并沒有改變他們的想法,反而讓他堅定信心要干出點成績來。但要干也不能蠻干,那也需要技術支持。他們找到武漢的一家專業技術公司作為依托,邀請水產專家現場指導。在各方力量的協調支持下,2017年郭海燕在張郭村投資90多萬元建起25畝的池塘,辦起海虹水產養殖農民專業合作。不久,他們的合作社被納入“蘇陜協作”扶貧項目之一。
就在當年七八月份,蝦塘施工到一半的時候,家里老人胃疼嚴重,郭海燕只能停下工程,帶著老人去醫院看病,結果檢查出老人身患重疾,需要做切除手術。“本來就有一部分資金是貸款,給老人看完病后,資金出現缺口,千挑萬選的產業進行了一半,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我當時感覺天都要塌了,不知如何是好,幸好媳婦很堅強,一直在身邊鼓勵我、挺我,我們通過向親朋好友借錢,才渡過了難關。”郭海燕說。
“選擇不帶病菌的蝦苗,是最初養殖的一個大難題。”郭海燕說,“不帶任何病菌的蝦苗成活率較高,但市場上銷售的蝦苗大多數都沒有在專門的蝦苗池塘育苗,而是培育在成品蝦塘里,這樣的蝦苗離開了原來的池塘,容易感染病菌。”
為了找到滿意的蝦苗,2018年三四月份,郭海燕和妻子一直在湖北和江蘇苦苦尋找,經過多方走訪打聽和熟人推薦,最終選定了江蘇盱眙一家養殖場的蝦苗。
精心飼養 特色產品受歡迎
龍蝦好不好,關鍵看水草。水草能夠起到凈化水質、保溫、遮陰的作用,還可以為龍蝦脫殼時提供棲息地。最好養的水草名叫伊樂藻,又名四季青、吃不敗,是一種沉水植物,營養豐富。
郭海燕和水產專家找遍了商州的大小河渠,也沒有找到這種水草,便從湖北買了三四車回來種植。“好多人認為龍蝦易活,而易活只是不死,并不代表長得好、能長大。”郭海燕說,“龍蝦對水質要求還是很高的,除了用水草凈化水質外,還要定期對池塘里的水進行無公害消毒殺菌。”
小龍蝦是夜行性動物,夜晚出來活動。蝦苗放進池塘后,郭海燕幾乎每天晚上都耐心觀察蝦苗的生活習性和活動規律,并記在小本上。龍蝦出水活動的時間會隨著季節、天氣、水質、吃食以及身體病變情況等發生變化。起初,郭海燕對這些情況都不懂。他通過其他途徑學習的養殖技術,70%都不實用,他只能時時觀察,再把發現的問題記在本子上慢慢摸索,實在搞不懂緣由,就向水產專家請教。經過一段時間后,他總結出許多養殖經驗,對出現的問題都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并及時應對處理。
“剛養蝦那會兒,我經常半夜醒來,見老公不在家,一打電話,他都在蝦塘忙活。”宋樹紅說,“剛開始的時候,丈夫心理壓力很大,天天晚上操心地睡不著覺,不時跑去蝦塘看蝦苗是否有啥異樣。現在,郭海燕已經結合實際摸透了小龍蝦的習性、喜好和繁殖規律,不用夜夜蹲守蝦塘觀察,遇到的問題基本也都能解決。”
養蝦特別辛苦,白天要喂食、肥水、除草,每周要調蝦塘水質。如果要讓龍蝦長得快,半夜還要再加一次輔食。為了保障龍蝦原生態品質,他們精心搭配優質飼料,25畝的蝦塘,投食一次要耗費四五個小時。看著蝦苗一天天長大,夫妻倆心里的石頭也漸漸放了下來。到了龍蝦捕撈的季節,看著一只只個頭碩大、周身紅亮干凈的小龍蝦,夫妻倆樂開了花,即便是每天天不亮就起來撈蝦,然后送到客戶店里,也不覺得累。
張郭村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生態環境良好,為龍蝦苗提供了優質的生長環境。肥水、除草、挑選飼料……每個養殖環節,郭海燕夫婦都做得細心再細心。
“我們的養殖場以廟灣河水為源頭,養出來的蝦個大肉肥,口感俱佳,深受市場歡迎。”2018年,郭海燕夫婦的龍蝦養殖場產值40多萬元,他們辛苦地付出得到了回報。
2019年,商洛市首屆龍蝦捕撈節在養殖場舉行后,遠近的客商都知道了郭海燕的養殖場,銷售市場一下就打開了,他們的龍蝦往往處于“坐塘銷空”、不夠賣狀態。
看著市場供不應求,2020年11月,郭海燕又在江山景區流轉土地建起了第二個25畝的蝦塘。如今,他們的合作社已經發展為依托江山景區,集養殖、休閑、觀光、餐飲為一體的綜合性水產養殖企業。
富而思源 致富不忘鄉親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郭海燕、宋樹紅夫妻倆因千里姻緣發展養殖龍蝦的故事不脛而走,一時引起社會關注。他們的生意越來越好,小日子也越來越紅火,但他們富而思源。
“宋樹紅夫妻對我們很照顧,我在基地給工人做飯,不用出門打工,在家門口一個月就可以收入2000多元,還能照顧老人和孩子。”在海虹水產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幫做飯的村民周愛玲介紹說,她干的活很輕松,除了做飯,閑暇時還會做一些農家小吃在江山景區賣,她丈夫也在養殖基地務工,兩個人在基地務工一年收入3萬多元。
目前,海虹水產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養殖基地吸納當地村民30人就近務工,年人均收入7500元以上。合作社還吸引了外地的一些年輕人前來學習取經,郭海燕夫婦總是把養蝦技術和養殖心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大家。如今,洛南、柞水等地相繼辦起了小龍蝦養殖基地。
小龍蝦養殖事業步入正軌,郭海燕夫妻信心滿懷。談及今后龍蝦產業發展,郭海燕說,這屆村干部換屆時,鄉親們推選他擔任村上的副支書,他將繼續擴大規模,計劃在板橋鎮流轉100多畝地,進行稻蝦綜合種養模式養殖示范,并逐步形成以商州區腰市鎮張郭村為中心、輻射商洛七縣區的小龍蝦養殖基地,推動商洛小龍蝦產業與全域旅游同步發展,吸納更多勞動力就業,讓父老鄉親們的日子像小龍蝦一樣紅紅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