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仙嶺的觀音像

牛郎山

織女潭

顯應巖
戴協軍
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發展史上,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代代相傳,并化作人們心中的愛情模板,同時也使故事的發源地成為神秘而又令人遐思之境。山陽天橋的織女灣就是這樣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
從天橋社區(原天橋鎮政府所在地)明朝“天橋”遺址處下行,兩山對峙,如巨型石門扼控天橋河。進入這道“石門”,但見兩側山環水繞,林木蔥郁,山花點綴,群群喜鵲與不知名的小鳥穿林過溪,讓人恍如來到世外桃源。
這就是曾經留下一段千古愛情故事的織女灣。織女灣集險峻、婉約于一體,險要處如刀砍斧劈,婉約處似田園牧歌,水、石、峽、木錯落有致,淋漓盡致地向人們展示自然之美。而讓織女灣聞名遐邇的,則是它的“五奇”:織女潭的腳印、顯應巖的靈像、鵲橋峰的黃龍、神仙嶺的觀音、牛郎山的牧圖。
在公路邊形似牛頭伸出的山峰下面的峽谷間,有一個清澈見底、形如圓月的碧潭,最令人詫異的是,在潭側一片光滑的石岸上,有一串自然形成的“腳印”。這就是傳說中的織女潭。相傳很早的時候,天燈山旁邊的溝峪里有個樸實善良的放牛娃,人稱牛郎。牛郎父母去世得早,與哥哥相依為命,但哥哥成家之后,嫂子對他尖酸刻薄,讓他吃剩飯穿爛衣不說,還隔三岔五找碴刁難他。哥哥無奈,在牛郎十四歲的時候與他分了家。分家時,牛郎什么也不要,只留下一頭老牛和一段舊草繩,在天燈山下結草為庵,耕種著幾塊薄地。孤苦伶仃的牛郎視老牛如親人,自己不吃飯也要給老牛備好新鮮的草料,自己沒衣穿也要給牛棚鋪上厚實的干草,夏天給老牛趕蚊子,冬天給老牛生火取暖。他們白天一起耕作,晚上一起睡覺,閑暇時,牛郎就對著老牛訴說自己的心里話。
有一天,牛郎干完活回到家里時,老牛忽然開口說話了:“牛郎啊,明天你到下河灣碧蓮池去一趟,那里有七個仙女洗澡,你把那件紅色的仙衣藏起來,紅衣仙女就會成為你的妻子。”牛郎見老牛突然口吐人言,十分惶恐,老牛就將自己本是天上的金牛星,因觸犯天條被玉帝打下凡間的經過告訴了牛郎,牛郎這才放下心來。第二天半晌不到,牛郎就按照老牛的吩咐,來到下河灣,悄悄躲在一片樹叢里。不一會兒,只聽一片銀鈴聲響,織女灣的上空飄來一團祥云,從祥云上走下來七個仙女,跳進碧潭里玩耍嬉戲,頃刻間便水花如珠,笑語喧嘩!
見此情景,老實憨厚的牛郎正要回避,忽然看見一只老鷹飛到潭邊,叼起一件紅色的仙衣向遠處飛去,便趕緊跑過去追趕老鷹。眼看老鷹就要飛過一個山頭了,牛郎急中生智,從懷里掏出放牧時用的彈弓射向老鷹,只聽“撲嚕嚕”一陣聲響,仙衣掉了下來,老鷹扇著翅膀轉眼間不見影了。牛郎拿著仙衣跑回來,準備還給仙女,沒想到將正在洗澡的仙女嚇得大驚失色,慌忙穿上仙衣飛回了天宮。織女一時沒了穿著,又見陌生男子拿著自己的衣服,羞澀難抑,趕緊鉆進水里躲了起來。牛郎見織女美麗清純,愛心頓生,就照著老牛的話,拿出準備好的凡間衣服,自己則躲到潭邊的巖石后面。織女換好衣服出來,聽牛郎道明了事情的原委,本已厭倦了天庭歲月的織女就點點頭,跟隨牛郎回到了茅廬。
說起織女,她跟牛郎其實還有一段前緣。織女原來是玉帝與瑤姬的女兒,因為與牽牛星一見鐘情,私訂終身而觸犯天條,王母娘娘便將牽牛星貶到凡間,為牽牛星求情的金牛星也被打下紅塵。牽牛星被貶到凡間后,生在了一個貧苦農家,從小便幫家里放牛,故人稱“牛郎”,而在天庭的織女也被懲罰不停地織云錦。織女日復一日坐在織機旁不停地忙碌,為的是博得王母娘娘的慈悲,讓牽牛星早日返回天庭。幾個仙女見織女整日以淚洗面,一日便懇求王母娘娘讓她們一起去人間的碧蓮池一游。王母娘娘一時心生惻隱,應允了她們,于是便成就了一段千古姻緣。自此以后,牛郎織女過著男耕女織的幸福日子,閑暇之時常去碧蓮池沐浴,后人便把牛郎織女定情之地叫作織女灣,碧蓮池就成為如今的織女潭了。而潭邊石岸上的一串“腳印”,相傳就是織女沐浴時留下的。
在織女潭旁邊,有一個直立而突兀的山峰,整體植被蔥郁,唯有中上部有一塊平整光滑、直立如墻的巖石,遠看就像一面鏡子。這個獨特的山峰叫織女梳妝臺,相傳是織女沐浴后梳妝的地方,牛郎常在這里一面看著織女梳妝,一面談天論地話家常,久而久之,他們的身影就印在了隔壁的顯應巖上。現在,你從牛頭嶺邊的公路向上眺望,就能看見石壁上有一對人像,高數十米,如癡情男女相依相偎互訴衷腸,高一點的神似披發而立的牛郎,低一點的酷似正在梳妝的織女。附近的鄉民認為這是牛郎織女“顯應”,就把那面山巖叫顯應巖,后來常有情侶在顯應巖前瞻仰膜拜,祈求牛郎織女賜給美好姻緣。
探訪者運氣好的話,在這里還會看到天河、虹橋交相輝映的奇異圖景。此時,只見半輪虹橋懸掛在天河兩側的山巔,宛如牛郎織女鵲橋相會之景再現眼前,讓人如夢如幻,思緒萬千!
織女潭對面的公路邊,有一高矗險峻、云鎖霧繞、勁松倒掛的山峰,峰巔有一片綠樹環抱的峭壁,似一條黃色的巨龍在林間穿行,這就是令人驚嘆的鵲橋峰的“黃龍”。相傳很久以前,天河源峽谷有一個黑龍洞和一個黃龍洞,黑龍洞里的黑龍是條孽龍,常在天河上游興風作浪,禍害一方,黃龍洞里的黃龍不堪此惡,挺身而出欲為地方除害,與其相斗多時,無奈黑龍妖法深厚,黃龍負傷退至龍洞川的黃龍洞里。織女聞知此事,便去為黃龍療傷,并告訴它戰勝黑龍之道。黃龍傷愈之后,按照織女的指點再斗黑龍,經過一番驚心動魄的打斗,終為民除去一害。黃龍感念織女之德,后來常去鵲橋峰守望織女,替織女牛郎阻擋遠近的地痞與妖邪,久而久之,鵲橋嶺上就留下了黃龍的靈像。
從織女潭順河而下一華里處,但見兩側山巒夾河而立,險峻挺拔,婀娜多姿,南側有一“觀音石像”佇立于半空,頭頂白紗,面目慈祥,手拿枊枝,正灑露天橋河。北側山巒高矗,巖壁如畫,怪石、翠林襯托的山巔有一男子舉鞭馭牛,藍天白云下盡顯飄逸與灑脫。這就是被譽為織女灣第四奇的“神仙嶺的觀音”、第五奇的“牛郎山的牧圖”了。傳說遠古時期,這里山闊坡坦,林密草豐,牛郎常來此放牧。一日,放牧的牛郎身感疲憊,在一處樹蔭下和衣而臥,朦朧中只聽一聲巨吼,一只猛虎撲向老牛,牛郎急忙飛身上前保護老牛,被力沉勢猛的老虎撞至山下,身受重傷。情急之際,只聽一聲嬌斥,對面山頭一位慈眉善目的婦人用手一指,一道紅光將猛虎擊倒,老牛幸免虎口,婦人隨后又來到牛郎身旁,以柳枝灑露于牛郎傷處,眨眼傷愈。牛郎千恩萬謝,膜拜以問,方知是觀音菩薩搭救。之后,知恩圖報的牛郎每至此處牧牛,總要來到山巔,膜拜菩薩現身之地,不知何年何月,觀音現身之處就生出一尊菩薩像,牛郎膜拜之地也現出一幅牧牛圖。幾百年來,每逢兒女大喜或春耕播種之際,遠近老農常到此處焚香祈禱,因為他們相信“天地有根,神像有靈”,希望菩薩救人于危難,牛郎帶給兒女幸運。
如今,不管是身處峰回路轉、神秘秀麗的織女灣,還是徜徉于清溪潺潺、百花留香的天橋峽,目睹一處處奇境,感悟一段段傳奇,都讓人心曠神怡,浮想聯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