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5年4月,紅二十五軍政委程子華、軍長徐海東在紅巖寺戲樓召開千人大會,宣布中共五星縣委、五星縣蘇維埃政府成立。(資料圖片)

東岳廟——中共五星縣委、縣蘇維埃政府駐地舊址
南曉文
1935年2月5日文公嶺戰斗以后,葛牌鎮區蘇維埃政府成立,田銀斗被任命為主席兼游擊隊隊長。在他的組織領導下,葛牌鎮地區的抗糧、抗稅、抗夫、抗丁和打土豪分財物的斗爭轟轟烈烈地展開,相繼建立了葛牌、草坪、玉川、藍橋、紅門寺、牧護關6個蘇維埃政府,動員了200多名青壯年參加游擊隊,主席田銀斗率領游擊隊以葛牌鎮為根據地,在藍田、柞水、商縣交界地區堅持武裝斗爭。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田銀斗是“好司令”。
1935年3月下旬,國民黨軍隊和鄭世甲反動民團占據葛牌鎮,迫使田銀斗率領游擊隊轉移到嶺南九間房、紅巖寺、曹家坪一帶活動。
1935年4月,紅二十五軍政委程子華、軍長徐海東在紅巖寺戲樓召開千人大會,宣布中共五星縣委、縣蘇維埃政府成立。由于它像鎮安、柞水、山陽、商縣、藍田5縣交界處的紅巖寺升起的一顆閃閃紅星,故名“五星縣”。鄂陜第三路游擊師政委李志英任中共五星縣委書記,原葛牌鎮區蘇維埃主席田銀斗任五星縣蘇維埃政府主席。中共五星縣委下轄中共紅巖寺區工委、山陽西區區委。五星縣蘇維埃政府屬鄂陜邊區蘇維埃政府領導,下轄山陽袁家溝口、柞水紅巖寺、藍田葛牌鎮3個區蘇維埃,共29個鄉蘇維埃政府。鄉以下都普遍建立了村蘇維埃。同時,各級蘇維埃政府都建立了農民土地委員會、青年團、婦女會、童子團、抗捐軍或游擊隊等組織。縣委、縣蘇維埃政府和第三路游擊師三位一體,駐柞水縣紅巖寺下街東岳廟。五星縣委、縣蘇維埃政府在全縣范圍內廣泛宣傳土地革命的宗旨和《關于工商業政策問題》布告、分配土地的政策方法及紅軍對待白軍士兵的政策等,并領導紅巖寺區工委、區蘇維埃政府將68戶惡霸地主的2700多畝土地分給了525戶無地少地的貧苦農民。同時,還在紅巖寺等地建立了紅二十五軍后方機關、醫院和物資基地。中共五星縣委的建立,表明鄂豫陜革命根據地柞水蘇區的政權建設已發展到一個新階段。至此,柞水蘇區建成。
中共五星縣委成立后,鄂陜游擊總司令部司令陳先瑞率領鄂陜第四路游擊師到紅巖寺,配合第三路游擊師攻打了紅巖寺地區勢力較強的敵瓦房口廖功安民團。該民團有90多人(槍)和5門自造土大炮,其據點高聳于巖巔,易守難攻。寨子內存放有大批糧食和其他財物,附近的土豪劣紳也紛紛躲在寨子里面。這次戰斗整整打了一天,終于攻破山寨,除擊斃者外,活捉了國民黨軍隊派往廖團任“顧問”的連長和連副等10多人,其余人狼狽逃竄。戰斗中,第三路游擊師第二連連長李金庭和機槍班班長陳永壽負傷,陳先瑞派員護送到山陽袁家溝口紅軍后方醫院養傷3個月,6月痊愈歸隊。
省委在藍田葛牌鎮召開有地方和紅軍中的積極分子參加的擴大會議,總結4個月來的工作,改選了省委。新的鄂豫陜省委由11人組成,省委常委是徐寶珊、吳煥先、徐海東、李隆貴、趙凌波、張明先、田守堯;委員是程子華、戴秀英、陳先瑞、張希才,后又增選了鄭位三、郭述申。徐寶珊為書記,吳煥先為副書記。這次會議提出準備粉碎敵人第二次“圍剿”和加緊建設根據地的任務。
5月上旬,蔣介石調集30多個團的兵力,對鄂豫陜根據地發動第二次“圍剿”,敵第六十七軍9個團和第九十五師3個團在洛南縣城以東展開,向南進攻;第四十四師4個團,由湖北鄖西上津向北進攻;第四十軍5個團、陜軍第三十八軍4個團、警備第一旅兩個團、特務第一旅兩個團則從南到北,依次配置于安康、鎮安、柞水、藍田一線,在西面堵截紅軍。
1935年5月上旬,在五星縣委的領導下,鄂陜第三路游擊師第七路游擊隊到九間房鐵鎖溝召開群眾會議,宣布成立鐵鎖溝鄉蘇維埃政府,任命周三多任鄉政府主席,推選出王金德、鄧崇明、黃柏朝、吳希才等5人為委員。鄉政府設在周家大院。會上,第七路游擊隊長王思興作了動員講話,號召“窮人組織起來,打倒土豪劣紳,去住他們的房,種他們的地,拿起槍桿子為窮人打江山”。會后,鄉蘇維埃政府組織全鄉窮苦農民開展了抗糧、抗款、抗稅、抗丁、抗夫和“打土豪、均田地”運動。
5月下旬,第三路游擊師在紅巖寺、九間房、曹家坪一線,與敵陜警備第一旅唐嗣桐部作戰數次,后在第四路游擊師增援下,迫敵于5月25日撤離柞水縣境。
6月初,紅二十五軍根據省委鄖西會議確定的第二次反“圍剿”方針,北上東進,奔襲荊紫關轉入外線作戰。進入柞水地區的敵陜軍警備第二旅韓子芳團,敵第四十軍龐炳勛部與地方反動民團頭子王陰財、蔡定幫、柯玉茂等一起,乘機“圍剿”柞水蘇區。
6月下旬,敵第二次“圍剿”部署已被打亂,敵軍被拖得疲憊不堪,多數連隊減員三分之一以上。紅二十五軍趁機誘敵西進,不日到達紅巖寺、黃土砭一線,誘尾追之敵前往袁家溝口地區。
7月1日,紅二十五軍到達袁家溝口,選定伏擊戰場。省委指示活動在紅巖寺的鄂陜第三路游擊師和活動在袁家溝口的鄂陜第四路游擊師以及地方黨政組織,動員群眾,封鎖消息,修筑工事,組織擔架隊、運輸隊準備配合主力作戰。
7月2日,敵陜軍警備第一旅尾追紅軍至袁家溝口,紅二十五軍第二二三團首先從北面發起攻擊,敵遭突然襲擊,慌忙向東逃跑,又被紅二十五軍第二二五團居高臨下迎頭痛擊,敵又向南突圍,被二二五團一部和第三路游擊師阻擊后占據一個小寨子頑抗,經紅軍多次猛攻,到午后全部將其殲滅。此戰全殲敵警備第一旅,斃傷敵團長以下300多人,俘敵旅長唐嗣桐以下1400多人,繳獲輕重機槍40挺,長短槍1600多支,取得了第二次反“圍剿”中的第二個大勝利。是日,蔣介石在給西安綏靖公署主任楊虎城、陜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的電報中稱,紅二十五軍“已在東區(蔡川、庚家河、巒莊一帶),西區(袁家溝口、牛耳川、米糧川,碾子河、黃土砭一帶)完全赤化”“希即設法極力破壞其組織……”
7月12日,紅二十五軍乘勝東進,佯逼商縣,此時各路敵人均不敢貿然行動。為繼續掌握主動,把敵人調出根據地,相機殲滅敵人,補充兵員和物資,中共鄂豫陜省委決定部隊再次轉到外線行動,北出終南山,威逼西安。紅二十五軍和鄂陜第四路游擊師3個大隊在省委的率領下,經商縣楊家斜、藍田石嘴子、后更子等地,北出終南山。
1935年7月15日,省委根據原中共鄂豫皖省委交通員石健民從上海送來的中共中央數月前發出的幾份文件及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已在川西會師,并向北行動的消息。當晚,即在長安灃峪口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率領“紅二十五軍到達陜甘蘇區會合紅二十六軍,首先爭取陜甘蘇區的鞏固,集中力量以新的進攻策略消滅敵人,直接有力地配合紅軍主力,創建新的偉大紅軍與準備直接與帝國主義作戰的陣地”。
7月16日,中共鄂豫陜省委率領紅二十五軍4000多人,從長安縣豐峪口出發,西征北上。
7月17日,楊虎城下令除以部分兵力尾追紅二十五軍外,以20多個團的兵力,對鄂豫陜革命根據地實施劃區“清剿”。
7月25日,省委于留壩縣西江口給鄂陜、豫陜兩特委主要負責人鄭位三、李隆貴、陳先瑞等發出工作指示,告知紅二十五軍去陜甘邊,指示鄂陜、豫陜兩特委合并為鄂豫陜特委,統一黨的領導與組織工作,將游擊總部健全成為邊區軍事和游擊戰的領導機關。
7月30日,省委于留壩縣西江口再次給堅持鄂陜、豫陜革命根據地斗爭的鄭位三及鄂陜、豫陜兩特委發出工作指示信,指出特委目前的任務是根據總的政治任務,“鞏固于開創邊區的蘇區”“組織新的紅軍”“把現有游擊部隊武裝組織一個較強大的獨立團,爭取進攻勝利,發展成一個師的單位紅軍”“開展陜南的蘇維埃運動,最高度的牽制敵人,為創造蘇區和紅軍而斗爭,為配合西北革命而斗爭”。
1935年8月上旬,省委的兩封指示信交到當時在藍田縣湯峪活動的中共五星縣委書記、鄂陜第三路游擊師政委李志英手里。李志英和師長汪世才率師部特務隊移駐長安縣大峪,向柞水、鎮安方向尋找中共鄂陜特委。在大峪嶺,特務隊隊長趙九海叛變,以夜間查哨為名,竄入中共五星縣委李志英處,搶去省委的兩封指示信并將李志英和8名紅軍老戰士殺害。汪世才師長聞訊,即令機槍班火力封鎖要道,擊斃叛兵6名,趙九海只身逃脫,到寧陜縣東江口投降了國民黨地方當局。至此,中共五星縣委活動終止。
五星縣委書記李志英犧牲后,五星縣委終止了一切活動,而五星縣蘇維埃政府繼續領導縣、區、鄉、村蘇維埃干部群眾對敵斗爭,廣泛開展“打土豪、均田地”運動。
泰山廟鄉蘇維埃政府建立后,鄉蘇維埃領導抗捐軍在全鄉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打土豪、均田地”運動,沒收了12戶惡霸地主的糧食5萬多斤、漆油1.5萬斤、臘肉2000斤、土地350畝,以及土布、銀圓等財物,把沒收的財物全部支援了紅軍部隊和第四路游擊師,土地分配給當地210戶窮苦百姓。同時,打擊了企圖顛覆我紅色政權的反動武裝,處決了反動民團團總王錫照和不法土豪劣紳黃昌太、黃昌義,并沒收了他們的全部家產。
8月以后,由于紅軍主力北上,反動民團王陰才勾結國民黨陜軍警備第二旅韓子芳團、朱志榮團乘機進行反撲,“圍剿”革命根據地,泰山廟鄉蘇維埃政府遭到嚴重破壞,副主席張文鳳在作戰中犧牲,土地委員宋廣新被民團抓去活活挖心掏肺致死。被敵人殺害的蘇維埃干部、游擊隊員和群眾達47人,有17人被迫逃亡異鄉,有33戶被抄家破產。但是,敵人的殘酷鎮壓并沒有嚇倒泰山廟根據地的廣大干部群眾,他們由明轉暗,堅持打游擊,直到1936年春紅七十四師師長陳先瑞率部到袁家溝口、牛槽溝一帶活動時,泰山廟鄉的多數干部、游擊隊員和青年跟隨部隊轉入外線作戰,鄉蘇維埃政府的活動到此停止。
1935年8月中旬,鄂陜第三路游擊師孤軍在柞水堅持斗爭,在紅巖寺青崗槽奇襲敵民團,打死匪徒曹明智等人;又在九間房全殲追擊我軍的蔡玉窯“剿共義勇隊”,擊斃隊長蔡家善、保長何清英及隊員10多人。爾后,又北進藍田葛牌鎮、紅石溝、甘家坪等地。
中共鄂豫陜省委率紅二十五軍主力離開根據地以后,形勢逆轉。西安綏靖公署發布命令,除以一部分兵力尾追紅二十五軍主力外,集第六十七軍、第四十軍、第九十五師、第四十四師、陜西警備第二旅和特務團等,加緊對鄂豫陜革命根據地實施劃區“清剿”,妄圖以“分割包剿”“各個擊破”的殘酷手段,消滅蘇區革命武裝,摧毀鄂豫陜革命根據地。在此形勢下,敵人叫囂要把共產黨、紅軍和造反的農民斬盡殺絕。進入柞水地區的敵龐炳勛第四十軍和陜軍警備第二旅藺國春、韓子芳、沈西亭、朱志榮等4個團勾結柞水蔡略函、廖功安、蔡干珊、柯玉茂、王陰才、蔡定幫、王玉瓊、王會康、楊世友、張養彩、胡力富,商縣楊金龍、朱要強,藍田鄭世甲等14個地方反動民團,分割“清剿”柞水蘇區,屠殺根據地干部、群眾和游擊隊員。這一時期,柞水蘇區的縣、區、鄉、村蘇維埃政權均遭破壞。據不完全統
計,僅紅巖寺一帶犧牲的紅軍官兵、游擊隊員、蘇
維埃干部和革命群眾就有300多人。
在敵人的白色恐怖下,中共紅巖寺區工委書記陳新煥收攏失散的區、鄉游擊隊員歸入鄂陜第三路游擊師。縣蘇維埃政府主席田銀斗所率游擊隊與黃照明帶領的第三路游擊師、第三路游擊隊會合,轉戰于秦嶺南北山地,開展游擊斗爭。
9月9日,中共鄂陜、豫陜兩特委會合于商南縣梁家墳。經過聯席會議討論,決定兩特委合并,成立中共鄂豫陜特委,選舉鄭位三為書記,陳先瑞、李隆貴、方升普、曾焜為常委,李書全、袁崇安、張培真、鄭連順、李學先為委員。
9月中旬,鄂陜第三路游擊師轉戰在柞水營盤、陳家溝、豐北河、九華山及湯峪、庫峪一帶。
1935年10月6日,由原鄂陜、豫陜兩特委領導的游擊武裝會合于商南縣碾子坪,合編后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七十四師,陳先瑞為師長,李隆貴為政委,方升普為副師長兼參謀長,曾焜為政治部主任。全師轄手槍團、第一營、第二營和警衛連、通訊排、看護排。手槍團團長張培真,政委吳濟云;第一營營長張海波,政委袁崇安;第二營營長肖大喜、政委鄭連順。全師700人。紅七十四師成立后由碾子坪出發,沿鄂陜交界處西進,在山陽、鎮安、柞水、寧陜間與敵周旋,宣傳、發動群眾,收攏各路游擊師和傷病員。
10月中旬,紅七十四師在鎮安、柞水、寧陜三縣交界邊建立了菩薩店區蘇維埃政府。鄂陜第三路游擊師孤軍轉戰鎮柞地區尋找特委和紅七十四師。
10月下旬,五星縣蘇維埃主席田銀斗率領游擊隊在柞水、山陽、藍田邊與敵民團多次激戰。
1935年11月初,鄂陜第三路游擊師為了保存實力,從柞水東北的紅巖寺轉移到柞水西部的兩河、火地溝一帶活動。經過細致的宣傳動員工作,召開了群眾大會,師長汪世才在會上宣布成立了兩河鄉蘇維埃政府,屬鎮安菩薩店區蘇維埃領導。但是,由于時間倉促,被推選的蘇維埃鄉政府干部工作消極被動,加上生活特別困難,基礎太差,迫使鄂陜第三路游擊師撤出兩河、火地溝。因此,兩河鄉蘇維埃政府只堅持了兩個月,就停止了活動。
11月初的一天,陳先瑞率紅七十四師到紅巖寺擊潰蔡略函民團,繼而到營盤殲滅阮大庭保甲隊,斃敵隊長以下10多人。
12月中旬,鄂陜第三路游擊師在鎮安菩薩店與七十四師會合后,西去寧陜東江口修整,被編為紅七十四師補充團,汪世才任團長。
1936年1月上旬,中國工農紅軍第七十四師由洋縣東進,回到根據地鎮安店埡子、柞水紅巖寺、山陽袁家溝口等地,失散在柞水地區的紅軍戰士和痊愈傷病員歸隊。
2月12日,鄂陜第四路游擊師連長王迪升在張家坪、掌上執行任務時,被王惠譜民團抓捕,英勇就義。
1936年2月中旬,五星縣蘇維埃政府主席田銀斗和第三路游擊師第三路游擊隊隊長黃照明帶領游擊隊在九間房、豐北河、湯峪一帶堅持打游擊,后被敵鄭世甲民團包圍,戰斗中田銀斗、黃照明分別犧牲。至此,五星縣蘇維埃政府活動終止。
中共五星縣委、五星縣蘇維埃政府是鄂豫陜蘇區西部藍田、柞水、山陽、鎮安、商縣5縣邊區黨的組織和政權,是紅二十五軍在長征途中所創建的政權組織。1935年8月以后,三路游擊師在敵“圍剿”斗爭中損失慘重,各級蘇維埃都遭受嚴重破壞,但是田銀斗等蘇維埃政府領導人和三路游擊師仍然堅持在秦嶺南北進行游擊戰爭。據不完全統計,五星縣蘇維埃政府在全縣境內共沒收地主豪紳101戶的土地3740畝,房屋125間,糧食120萬斤,臘肉1.2萬斤,肥豬150頭,漆油3.8萬斤,煙土300兩,銀圓7000塊。除了在經濟上打擊封建地主階級外,蘇維埃政府還鎮壓了一批民憤極大的土豪惡霸,削弱了國民黨當局在根據地內的統治基礎,激發了蘇區廣大人民群眾的革命熱情,有力地配合了主力紅軍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