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謝非
6月7日,記者乘車沿著丹景公路蜿蜒前行,滿目蒼翠,景色怡人。一進入留仙坪村,一幅人居和諧、產業興旺的美麗鄉村圖畫在眼前鋪陳開來。
留仙坪村位于丹鳳縣西北角,由原留仙坪、澗子、界牌3村合并而成。近年來,該村先后獲得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文明村”等榮譽。取得這樣的成績,不得不提當地的致富帶頭人——村支書馬繼軍。
51歲的馬繼軍,言語不多,但眼神里透著堅毅。談及村里的工作,他說:“我就是老百姓,我知道老百姓最需要啥。因為了解,才能準確地為群眾辦實事。這些年,我一直要求自己把能做的、想做的事,做到最好,做到問心無愧就行了。”
2016年,脫貧攻堅全面展開,馬繼軍作為村干部,他為村子該如何發展而發愁,為怎樣帶動群眾長效穩定增收而焦急。村里雖然有種植核桃、中藥材的傳統,但大多是村民自發的零散種植,而且藥材大多周期長、見效慢。怎樣才能快速帶領貧困戶走出貧困?那一段時間,馬繼軍和村委班子一度焦頭爛額卻苦于沒有路子。
出去學習考察,是他們當時的最佳選擇。“在窮山溝里待久了,思維受限制,也不知道市場情況,發展產業是盲目的。”馬繼軍帶人外出考察學習產業發展經驗。經過多次考察學習,他們發現,隨著現代人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提高,更加注重健康飲食,因而雜糧成了很多人的餐桌寵兒。“從市場反饋來看,一些雜糧、粗糧很受歡迎,大家越來越追求飲食多樣化。”馬繼軍說,最終他們確定發展雜糧種植和加工。
經過一年的籌備,2017年9月,在改造過的廢棄小學里,仙洞雜糧專業合作社正式開始生產。
“我看你這就是胡弄呢,按高于市場10%的價收購糧食,最后肯定賠個光凈。”面對個別人的質疑,馬繼軍笑著說:“放心,不光要讓大伙掙錢,以后還能讓你們來打工,還有分紅呢。”
雖然馬繼軍回答的輕松,但是他一直思考著怎么把這個產業做好做大。他利用各種渠道搞宣傳,讓產品登上了“扶貧832”貧困地區網絡銷售平臺。慢慢地,留仙坪村的黃豆、綠豆、黑豆以及深加工產品雜糧面等有了名氣,銷量不斷提高,2019年,村里的雜糧合作社盈利達到了30多萬元。
“不管干啥,都要心里裝著群眾,要有責任心。”正如馬繼軍所說,“別看我這個芝麻官,要經的事情可不簡單,上級‘千條線’都要經過我們這個‘針窟窿’呢。”目前,留仙坪村的雜糧種植面積有132畝,產品多達10多種。在做好自家雜糧產品的同時,合作社還聯合周邊村的黃花菜、粉條等農特產做成大禮包,成了逢年過節的搶手貨。
一滴汗水,一分收獲。馬繼軍先后被授予優秀鄉村書記、“優秀人大代表”“丹鳳縣脫貧攻堅劉西有式好干部”。面對榮譽,馬繼軍動情地說:“我們村干部有一個愿望,那就是既要留住我們的‘金山銀山’,又要裝滿群眾的錢袋子,只要鄉親們都過上好日子,我們流多少汗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