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方立

兩個外孫和一個孫子是老吳的希望

在小院喝茶聊天是一種享受

老吳的老伴和女兒忙著做家常菜

老吳讓我看他收獲的糧食

做豆腐
4月6日,市公安局朋友老李相約,去看望他認識的一個貧困戶朋友吳太山。
老李說,老吳家在原來的牛槽鄉,我們驅車前往。從商洛西上高速路到楊斜下,走307省道經柞水萬青通村小路翻越一個小山嶺,用了約兩個小時才來到老吳家。
這里是商州區西部最邊遠的山村——楊斜鎮海棠岔村,山高林密,鳥語花香。清新的空氣顯得天格外的藍,土木結構青瓦白墻的屋舍很整潔。民居依山而建,與環境十分和諧,屋前一方沙土田,視野很開闊。院落無圍墻,房前屋后的綠樹、紅花和孩子們的歡笑,讓農家生機勃勃。
老李帶著我們在小院里落座,向主人介紹了客人。老吳高興地對老李說:“來的都是你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我高興,就是地方土氣了點。”
我告訴老吳,我是隨便來看看,整體要脫貧了,了解了解你們的生活現狀。老吳說,好著哩,好著哩,你們以后沒事就來玩,喝酒管夠。老吳的豪爽,讓我們沒有了生分感。
老吳今年60歲,老兩口和兩個兒子住在一起,小兒子娶妻生有一男孩。遠嫁漢中的女兒,清明假期正好和女婿、外孫回了娘家。老吳1997年在原牛槽鄉當過5年放映員,后來回到老家做過購銷、種過藥材,雖然沒有掙到多少錢,也能維持家用,家里還有三畝坡地,種糧足夠吃了。現在,他們享受了移民搬遷政策,在鎮上移民搬遷點有了新房。
去年大兒子使用旋耕機時,雙腿受傷致殘,老吳花了40多萬元,總算保住了大兒子的命。政府在扶貧中,針對他們家的情況,精準施策,大兒子按特殊情況實施扶貧兜底。老吳和小兒子依靠勞務等項目,如期實現脫貧。
我給老吳建議,把家里的困難向有關部門反映一下,他說:“政府已經幫了很多,總體好著哩,咱是老黨員了,能不麻煩政府的,自己想辦法。”
聽了這段話,我停頓了一會,在想:扶貧多年,我們不就是需要更多像老吳一樣“站”著努力的貧困戶,而不是“躺”著的貧困戶嗎?
老吳帶我看了看他儲藏在房子里的糧食說,糧食沒問題,生活沒大問題。采訪間隙,老吳的老伴帶女兒女婿做豆腐、做土菜、打糍粑,一陣忙碌,菜就上來了。老李打開帶來的酒,老吳拿出紫砂茶杯做酒杯,一杯近一兩酒。老李說,這老哥“杠活”好客,做人喝酒都實誠。三打五除二,我們4個喝酒的兩杯就喝完了,老吳還要開酒,我們擋了。
吃完飯,已是下午6點了。老吳告訴我們:“常來,現在的日子好著哩,都放心。”
行駛在鄉間小路上,我們打開車窗,吹進的是春風清香,看到的是農民在田間播種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