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志鑫 王倩

市民在小區門口取網上訂購的外賣

市區一家居商場內,導購員在網上直播。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大家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都“宅”在家里,盡量減少出門,這種形勢下,線下消費市場受到極大沖擊。與此同時,“無接觸生鮮配送”“在線影院”“線上學習”“健身直播”“云逛街”等以網絡平臺、社群組織、現代物流等為依托的“宅經濟”正在影響著市民的消費習慣,“宅經濟”逆勢上漲。
“宅經濟”指的是人們宅居在家進行的一系列消費活動,也可以延伸至學習、辦公等,其基礎是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和互聯網、現代物流等產業的快速發展。疫情防控期間,在“宅經濟”的刺激下,一些傳統的線下服務業也及時作出調整,增加線上服務項目,迎合大眾需求。
生鮮配送服務激增 餐飲業適時轉型
“您好,您的外賣到了,請來小區門口取一下。”3月9日,家住泰宇時代小區的市民侯月拿到了40分鐘前在某外賣平臺上購買的水果和蔬菜。侯月告訴記者,特殊時期為了減少不必要的外出,她一般選擇線上購買日用品。“現在手機下單很方便的,種類齊全,價格跟超市差不多,配送到小區門口,便捷放心。”
記者登錄不同外賣平臺看到,我市部分生鮮超市已入駐其中,從大蔥、豆腐、芹菜等日常蔬菜到草莓、蘋果、橘子等各類水果應有盡有,還有海鮮、干貨、雜糧等商品。從這些店的銷量來看,需求量大都集中在生鮮菜品、速食類食品、休閑零食及日常家庭用品等。除了在外賣平臺上銷售外,我市的一些實體生鮮超市近期也都上線了微信自助下單小程序,多渠道進行銷售。
在隨機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像侯月一樣線上購買生活必需品的市民不在少數。不少市民坦言,自從體驗到生鮮配送服務后,去超市的次數少了。“以前都是去超市買菜的,娃給我教會點外賣之后我用了幾次,非常滿意,足不出戶就買到想要的東西,真好!”市民楊大媽對記者說,疫情期間她除了通過外賣平臺購物外,還加入一些本地的微信團購群,都是免費送貨上門。“這陣子是草莓季,我在水果配送群里訂了一盆,直接送到家門口,新鮮又便利。”
“現在小吃店好多還沒開門,沒想到還能買到了水煎包。”3月10日上午,在通江路附近上班的丁先生與同事拿到了某餐廳送出的外賣水煎包時,驚喜不已。據了解,該店自2月底推出工作餐后,頗受附近上班族的青睞。記者在走訪中發現,雖然現在全市的酒店餐飲還未正常營業,但是多家酒店以及飯店迅速調整,推出打包外送服務。如工農路某酒店推出了價位不等的菜品套餐,還有的酒店與單位合作供應工作餐,部分火鍋店還有“火鍋外賣”服務。
線上購物激增,倒逼著傳統餐飲業轉型。某酒店經理張先生談到,因這次疫情不得已推出線上外賣服務,既實現增收,也有利于對客戶的維護和管理。雖沒有以往線下經營的收入多,但也是餐飲業拓展消費新場景的極好機會,很大程度上促使餐飲企業轉型,實現多元化經營模式。
“這場疫情,讓消費者的消費習慣發生改變,而旺盛的市場需求也讓品牌餐飲企業拓展了思路。”山陽縣某星級酒店餐飲部經理馬女士表示,目前依然是小規模餐飲的選擇性較多,今后如何轉化成提高餐飲質量的常規服務和流程,如何根據不同消費需求,加強線上、線下以及社群的營銷服務,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云端”娛樂健身教育 消費顯現新趨勢
居家防疫期間,云健身、云電影、云學習……一時間,仿佛萬物皆可“云”。除了從線上購買生活必需品外,市民在娛樂和健身等方面也選擇了在家中進行,視頻平臺成為更多人在疫情期間的選擇。從不同內容選擇來看,疫情新聞資訊、科普知識學習、娛樂休閑等都不同程度滿足了網民的需求。
“春節前本來與朋友購買了春節檔的預售電影票,后來疫情暴發沒看成。大年初一與家人看了徐崢導演的《囧媽》,吃著零食看著電視,也有點電影院的感覺。”00后女孩李心怡向記者說道,疫情期間各大視頻平臺都推出了不同的優惠活動,她趁著優惠買了幾個。“疫情防控固然重要,保持良好的心態也很重要。現在還開不了學,每天除了上網課之外刷刷劇、讀讀書,充實自己非常有必要。”
同樣被需求刺激暴漲的還有網上健身。居家健身的環境下,線上健身人數激增。各大視頻平臺以及健身APP充分發揮平臺內容與流量優勢,推出居家健身視頻,點擊量不斷攀升,激勵宅家人群培養運動習慣,增強免疫力,舒緩精神壓力。“在家宅了這么久,體重增加不少!”前些日子,沉浸在自制涼皮、自制蛋糕等美食研究的市民黃女士對記者說:“我本來是有跑步習慣的,后來一直出不了門,也就擱置了。”前不久,黃女士在朋友的推薦后下載了某健身APP,選擇健身課程,每天跟著課程指導堅持打卡運動。
“云健身”帶動了運動器材的熱銷。市民毛睿是一名90后健身愛好者,之前經常去健身房鍛煉,疫情期間健身房關閉,他從網絡上購買了運動手環、啞鈴等家用健身器材,在家中做拉伸、平板支撐、有氧運動等,客廳就是他的“健身房”。天貓、京東等購物平臺的大數據顯示,這個春節,“宅消費”如民生類商品、健身訓練消費等的需求大幅超過去年春節。
學校延遲開學,學生紛紛開始上網課,多家在線教育培訓機構及線下培訓機構順勢而為,推出部分在線免費課程。國內各大高校的免費公開課在視頻平臺上達到上億次的播放,財務公開課、司法考試、經濟學、外語教程等各類學科涵蓋其中,點擊量和評論創歷史新高。“這么好的學習資源,還是免費的,想充電就趁現在。”在西安某高校上大一的王浩波向記者展示自己下載好的課程視頻。高三學生小佟的母親杜女士得知學校延遲開學后,為小佟的學業憂愁起來。后來了解到很多培訓班針對不同學生上架了各類線上課程,她果斷給小佟購買網課。“他今年高考呢,學習可耽誤不得。”杜女士說,報網課也是希望孩子在學校開學之前一直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
“云端”學習,突破了地域時間限制,讓學習有無數可能。
跟著“直播”逛商場 足不出戶來購物
“大家下午好,歡迎來到直播間,今天我要給大家講講家用廚電的選購攻略……”鏡頭前主播講解著,觀眾不停詢問各式家用電器的功能、價錢……3月13日下午,記者點進了我市一家居商場正在淘寶上進行的直播購買會,主播正介紹推薦著商場里的家用廚電。記者留意到,直播開始不到半小時,進入直播間觀看的人數已近千人,參與互動評論的有300多人。
居家的日子里,直播是線上消費的亮點之一。很多商場、店鋪積極嘗試新模式,推出了“云逛街”購物方式,利用淘寶直播、抖音、微信小程序、微信購物群等方式,突破傳統線下購物局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95后小伙王旭受疫情影響推遲了婚禮,但他住進“愛的小巢”的熱切愿望并沒因此打折。他的新房春節前裝修到位,就差部分家具和家電了,不能去家居商場實地看,他也沒閑著。他把新家需要的家具和家電列個清單,采用看直播“云逛街”的模式,選擇自己中意的款式。“這段時間直播上很多家居品牌推出秒殺、時段優惠價、交定金翻倍的活動,很有誘惑力。”王旭說,一些家具、家電遲早要買,現在下單更優惠,如果選擇同城的家居商場,線上下單,線下配送,縮短了物流時間,很方便。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雖然疫情讓線下客流減少,但我市多個商場、店鋪嘗試直播上“云逛街”的效果卻不錯。“從2月中旬,我們就開始線上直播,讓客戶不用出門即可‘親臨現場’,各個商鋪精心策劃直播內容的同時,線下配送也做了充足準備,每天固定時間,商鋪輪流直播,目前積累了一些精準粉絲。”家居商場負責人介紹,直播是一種一對多的形式,一位導購員的直播講解,可以服務所有用手機觀看直播的顧客,讓顧客在疫情期間足不出戶便可下單購買。“我們這次的嘗試,也為以后線上線下同步銷售打下了基礎。”
家居商場打起了直播牌,一些實體服裝店也紛紛開啟直播,帶顧客“云逛街”,重構實體零售與消費者之間的連接。通過小程序和公眾號等,整合了品牌、渠道、會員等資源,實現店鋪在線運營方式,彌補線下門店銷售損失。與此同時,消費者足不出戶就能隨心所欲地買到各種商品。
“春裝新款、冬季清倉這些我們都會通過線上渠道推出活動內容,特別是秒殺單品很受歡迎。”市區北新街一品牌女裝門店導購員告訴記者,過去一直都是傳統的線下銷售模式,客源以本地為主。防疫期間,很多人為了減少外出和接觸,選擇居家“指尖”購物,門店也上線了微信小程序,導購員當主播,現場介紹店內服裝樣式和面料,替顧客試裝。
“在群里直播賣衣服這種方式快速簡便,買家和賣家實時溝通,喜歡就直接下單,這段時間銷量還可以。疫情過后,我們也會嘗試開啟‘線上+線下’的銷售模式,形成一種互補。”該導購員告訴記者。
疫情過后“宅經濟”走向何處
事實上,“宅經濟”早已出現在大眾視野中。習慣了傳統的線下銷售模式,不論是消費者還是經營者,在經歷疫情大考后,都將對其有更深的感悟。針對目前的經濟現象,記者連線了商洛學院經濟學副教授鄧淑紅,她表示,疫情期間,“宅經濟”逆勢上揚,是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對實體經濟的挑戰。疫情防控需要人們居家,減少外出,實體經濟活動自然面臨發展困境。而商家要想降低疫情防控期間客流減少帶來不利影響,就要順勢而為,積極迎合宅居人群的購物需求,進行線上服務模式創新,通過高效快捷的銷售途徑把商品送到顧客手中。
對于“宅經濟”未來的發展趨勢和建議,鄧淑紅說,我們的城市規模較小,出門購物便捷,之前大家同城購物方式基本以線下為主,而防疫期間火爆的線上經濟,正在改變著大家的消費習慣,也讓傳統行業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疫情期間,各行業積極轉變經營思路,以便及時有效地降低損失,但其運營模式和服務水平還需較長時間來完善。未來,商家在做好線下經營同時,還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與線上平臺積極合作,打造操作便捷、服務優質的線上運營模式,讓“宅經濟”更好地服務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