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雪 王希林
“最近養菌已經結束了,開始對菌包打孔了。大家注意,打完孔的菌包要輕拿輕放,不要用力扔……”3月10日,在柞水縣營盤鎮秦豐村的木耳基地,鄒傳學正在為基地里干活的貧困群眾進行技術指導。
鄒傳學家住營盤鎮秦豐村二組,是一位有著30年黨齡的老黨員,退休前一直在太河小學當老師。在42年的教學生涯中,他始終以一名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愛校如愛家,待學生如自己的孩子,孜孜不倦、任勞任怨地教書育人。他在校期間,曾獲得過省、市、縣多次表彰。
2016年6月,鄒傳學退休了。對一位老人來說,退休后本可以在家安享晚年,但他卻選擇放棄安逸的生活,積極投身脫貧攻堅第一線,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為柞水脫貧產業發展和貧困群眾增收貢獻力量。
當看到上級為秦豐村規劃木耳產業項目時,鄒傳學就想參與其中。村上知道他是一名退休教師,文化水平較高,就決定讓他到縣上參加木耳技術培訓。在學員中,他是年齡最大的。在學習中,他堅持每堂課都認真聽講并做好筆記。最后在考核時,他不僅成績突出,順利結業,還被評為優秀學員,同時還拿到了職業農民證書。
木耳產業是柞水群眾脫貧致富的主要產業。鄒傳學知道,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更離不開先進的技術,先進技術對產業發展起著很大支撐作用。想要做大做強村上的木耳產業,只靠幾次培訓遠遠不夠,必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在實踐中探索積累,還要結合基地的光照、氣溫、水流、濕度、菌袋的優劣等情況,摸索出適合本地的管理方法。
2018年,村上從東北調來一批菌包進行地栽,鄒傳學請教專家并將學到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夜以繼日地奔波在木耳基地,為在里面打工的貧困戶講解木耳種植專業知識并進行技術指導,為大家答疑解惑。經過他積極帶頭,加上大家共同努力,2018年村上的木耳產值就達到了10多萬元;2019年更是翻了幾番,達到100多萬元。村上所有貧困戶都從木耳產業中獲益,最多的收入達1萬多元,少的也有1000多元,群眾脫貧致富的路越走越寬。
在管理大棚的工作中,鄒傳學少不了也會得罪一些人。有人嫌他話多煩人,面對部分群眾的不理解,他從來不多說什么,仍然像一頭老黃牛一樣,默默地干好自己的工作,盡到自己的那份職責。
“老馬已知黃昏近,不用揚鞭自奮蹄。”退休近4年,鄒傳學在秦豐村木耳基地就干了3年。因為表現突出,第一年他家就被村上評為五好家庭,他本人在2018年和2019年被村上評為優秀黨員。
“我現在所擁有的,哪一點不是黨給的。我們這代人是經歷過風雨的人,是深知感恩的人。黨給了我們的一切,我決心將我的畢生獻給黨。退休后的歲月里,只要黨還需要,人民還需要,我將一直奉獻,直到生命終點。”鄒傳學的語氣一如既往的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