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亮
2月8日,正逢農歷正月十五,元宵佳節。當晚,皓月當空,寒意陣陣,滬陜高速商洛北收費站燈火通明,秩序井然。
這是陳濤和“戰友們”在“商洛北”值守的第16天。年前臘月三十那天,陳濤正在黑山中心衛生院上班時,接到通知,被抽調到商洛北收費站參與值守工作。
商洛北收費站是此次商州區為了應對疫情,開放的唯一進入市區的高速出口,承擔著檢查入商人員的重要職責。
陳濤是商州區黑山中心衛生院的醫生,此次和他分到一組值班的除了衛生院的同事,還有公安、交警、區文工團和大趙峪街辦的工作人員共20多人。
晚上10點多,收費站前停了七八輛車,大多掛著陜A車牌,還有一輛掛著蘇K車牌的轎車,在等待接受檢查。
陳濤正在拿著一個手持溫度計給一輛車的駕駛員測體溫。一旁的民警任洋手里拿著車內人員的身份證正在查看信息。“您好,您是從哪來的,來這里干什么?”看到身份證上顯示對方非本地戶口,任洋問道。
“我在這里上班。”車主回答。“那麻煩您讓單位開具一個證明。”任洋告訴他,按照上級對來商返商人員管控措施要求,非商州區戶籍人員,因工作、生活需要確需入商的,必須持區內所在單位或鎮辦證明。
任洋是公安商州分局的一名輔警,今年29歲的她,穿著一身制服,舉手投足間流露出麻利干練,今晚和她一起值守的還有局里的其他6名同事。“確保不漏一車,不漏一人,這是我們的職責。”任洋堅定地說道。
在被檢查的車輛旁邊有一個簡易的小棚,棚下放著一張桌子,一名醫護人員正在認真記錄著每一個來商人員的信息,包括身份證號碼和聯系方式等。
棚周圍的幾名民警,有的在核查其他車主的信息,還有的正拿著一個寫有來陜返陜人員請注意的二維碼信息牌,給車主講解、填寫信息。穿著黃色標志服的交警,正有序地指揮著出站的車輛。
一輛又一輛車,他們重復著大致相同的話和動作,不間斷地耐心解答著車主的疑問……沒有絲毫間歇,配合默契,秩序井然。
“今晚的車不多,最忙的時候6個車道全開放,看著出站的車排成一長行,內心再急也沒辦法。”陳濤說。
一輛貨車停下,車前坐了3個人,駕駛位比較高,陳濤費力地給每個人測了體溫。記者才發現他戴的是一次性醫用口罩,“有過擔心嗎?”我問他。“可能會遭遇怎么樣的危險我們都知道。說不恐懼是假的,家里有老人有孩子,想對他們負責……每次回家會洗好長時間手,以此消除內心的恐懼。漸漸忙著忙著就忘了,這工作總要有人干。”他說。
溫度越來越低,晚上11點多的商洛北收費站依然燈火通明。在這里值守的人員實行的是24小時值班制,每6個小時換一次班,每天4組工作人員。陳濤所在的組是晚上8點到第二天凌晨2點,下午2點又接著來。值班時間段不固定,但16天來無一天間斷。記者了解到,自收費站開展檢查以來,截至2月9日8時,共檢查車輛37473車次,檢查人員90725人次。
“最難熬的是凌晨2點到8點那一班,到凌晨4點時,特別冷,棚下的桌子上都會灑下厚厚一層霜,大家凍得瑟瑟發抖,但依然堅守崗位。”陳濤說,“每當這時,看看收費站上面‘商洛’兩個紅紅的大字,就覺得有了力量,因為,那后面是我們家鄉的父老鄉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