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小龍 劉媛 張雯靚


本報記者 李小龍 劉媛 張雯靚
這里是直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患者及疑似病人的地方,是最危險的區域。
這里是抗擊疫情的最前線,是為每位患者點燃生命希望,讓廣大市民樹立信心、看到勝利的神秘之所。
這個地方就是我市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市級定點醫院商洛市中心醫院,該醫院東區隔離病區門口樹立的警示牌,以及門外拉起的隔離帶赫然醒目。近日,記者專門采訪了這里的醫護人員,了解了這群最美“逆行者”的戰“疫”故事。
關鍵時刻,沖在前面戰“疫”到底“我們給患者送生日祝福去了!”2月9日13點30分,正在吃午飯的市中心醫院感染科二病區主任李藝,抽空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原來,醫護人員早上查看病歷時,發現今天是患者郭某某50歲生日,得知這一情況后,李藝立即聯系后勤,讓給買來了蛋糕、準備了長壽面和荷包蛋等。“進去給他慶祝生日時,他還沒反應過來,說都忘了自己今天過生日了,激動地連聲感謝。”李藝高興地說。
經過交談,我們了解到,今年52歲的李藝,畢業于延安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在市中心醫院從事感染性疾病防治工作已有30年,疫情發生后,她負責的感染科二病區被設置為隔離病區。
從1月17日到現在,李藝幾乎忙地就沒停過。
1月17日,她接到醫院通知后,安排騰空了二病區,制定嚴格的流程,規劃好醫護人員的進出口、人員調度安排,布置辦公室、休息室……通宵達旦為收治病人做著準備。
1月19日,李藝在市行政中心以視頻會議的方式,就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一版)里面提到的診斷、治療部分,為全市醫療系統作了專題輔導。
1月21日開始,李藝和同事為醫院抽調的所有醫護人員,培訓防護服穿脫、相關醫護知識等,完善工作流程,就連大年三十、初一都是主動在病區度過,一起做準備,一起吃燴菜、餃子。
1月27日凌晨,李藝接到醫院應急辦電話,趕緊從宿舍起來,和同事接收了全市首例確診患者,從這以后就再也沒離開過病區。她每天早上8點上班,凌晨1點左右才能休息。特別是剛開始那幾天,由于事情多、經驗缺乏、人員磨合不夠,作為負責人她每天只能休息兩三個小時。
“說實話開始的時候,心里還是有點害怕的,但看到李主任,我瞬間就踏實了!”醫生們說,李藝的專業知識、豐富經驗給了他們莫大鼓舞。
在隔離病區的日子里,李藝作為黨員醫生、科主任,她始終以身作則,帶頭到污染區(這里說的污染區就是隔離病房,確診的患者就住在這里,是整個隔離病區的核心區、危險區。 另外,還有清潔區,是醫護人員辦公室、穿戴防護裝備的地方。半污染區,是醫護工作站、脫防護裝備的地方。)為患者采集樣本、查房會診、開展治療;病區管理、院感防控、對外工作溝通、數據上報、患者心理疏導;向上級專家組提供實時資料,與他們進行會診,聽取、執行上級專家組會診意見,到處都會看到她忙碌的身影,每天的工作緊張滿滿。
特別是查房時,由于防護服緊缺,加之為避免交叉感染,他們每天只能確定一名醫生進行查房,這個任務基本上都由李藝和另外年齡大的醫生高春燕、林文利搶去了。
雖然很危險、很忙碌、很疲憊,李藝卻毫無怨言,她說這就是自己的戰場,是自己擔起使命、實現價值的關鍵時刻。
“但說沒有委屈那是假的,曾有患者試圖搶奪我的口罩,說要拉著我們一起死。”李藝告訴我們:“當時多虧反應快,及時躲開了,不然后果不堪設想。”
原來,有一名確診患者住進來后,非常恐懼,認為自己活不了,所以一直很抗拒治療,為此李藝多次開導。1月30日下午,李藝查房時,帶著飯菜再次來到該患者身邊,進行勸解。“沒想到,她不戴口罩,不停地罵人,還將飯給我們扔了一身。”李藝回憶到。 (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從病房出來后,李藝在緩沖區剛脫完防護服,正思考著如何給這名患者做思想工作時,突然該患者從污染區的隔離病房出來,一邊喊著:“我活不了了,我要感染你們,都別想活了”。一邊跑過來搶李藝的口罩,反應過來的李藝趕緊從二樓跑到一樓,鞋子都跑掉了。
事后才發現污染區門上的鎖子壞了,才導致該患者跑了出來。雖然受到患者這樣的對待,但李藝并未氣餒,仍義無反顧地救治患者。特別是與這名患者有過10多天接觸的妹妹,作為疑似病人一直在這里接受觀察、治療,在李藝和同事們的幫助下,肺部病灶已經消除,咽拭子檢測四次都呈陰性,目前已解除隔離。
除此之外,最讓李藝高興的是,在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2月6日晚間,我市首例確診患者15歲的馮某某治愈出院了,這給了他們極大的鼓勵,證明他們的付出沒有白費。
由于馮某某年齡小,又是第一例確診患者,而且家人不在身邊,李藝總是在查房時多和他聊聊天,在辦公室時也會用語音系統和他說說話。“患者被隔離,多少會有些焦慮。我們的工作除了治療,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要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李藝說,對患者而言,這里沒有家人陪護,也不能被探視,醫生既是病情的治療、護理、觀察者,也是日日夜夜的陪伴者,生活上的照顧者。
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李藝最大的欣慰。“媽媽加油!等你凱旋歸來!”“一群人,一條路,堅持一直走下去”看到女兒發過來鼓勵自己的視頻,李藝忍不住流下了眼淚,女兒一直在柞水工作,過年回來,她才見了一面,都沒給女兒做頓飯吃過。
特別是當天上午,她老公發微信說:“你要確保醫護人員和患者的安全。更重要的是做好工作,不要考慮其他的,發揮特長,實現自己價值,這是好事、善行。”看著這些話語,李藝心里感到踏實多了,身上的壓力也減輕了。
同時,由于長時間戴雙層手套、口罩,李藝他們手上、臉上勒出了傷痕、長出了疹子,醫院護理部的同事在微信上看到后,專門給送來了藥物,醫院領導也給送來慰問品。李藝說,全院上下及社會各界給予隔離病區的支持,讓他們備受溫暖。
采訪快結束時,李藝告訴記者,當天上午,醫院發文件,讓大家休息15天再上崗,可大家都簽字申請繼續再戰,病區的7名醫生沒有一個人退出,他們表示一定不辱使命,堅持戰“疫”到底。
據了解,目前李藝他們所在的區域為市中心醫院第一隔離病區,是“非典”過后,我市建立的標準化規范化的感染病區,此次疫情發生后就直接啟用了。另外為了進一步適應形勢需要,商洛市中心醫院加緊對東區的改造,經過五晝夜奮戰,建成了第二、三隔離病區,目前東區已全部改建成新冠肺炎專用隔離病區,可收住確診患者30例、疑似病人31例,為全市打贏新冠肺炎防控戰提供了有力的醫療救治保障。
多次請戰,全身心投入不松懈
“芳,你去一線已經5天了,本應全家歡度元宵節,而你卻和同事們在前線戰斗,為家人、親人、商洛所有人的幸福安康,用生命賭明天。我們為你感到驕傲和自豪,你務必保護好自己,我們堅信一定能打贏這場防疫戰……”
拖著極度困乏的雙腿走出了市中心醫院感染科二病區,晚上回到宿舍已經快22點了,鄭芳拿到手機看到婆婆發來的微信,忍住讓眼淚就掉下來,因為她的身后還有她所帶領的堅守在一線的伙伴們,她必須堅強。
新冠肺炎疫情擴散以來,市中心醫院泌尿外科護士長鄭芳是最早一批報名想要支援武漢的醫護人員,醫院綜合考慮,將她留在了院本部。在得知醫院感染科二病區隔離病房人手緊張時,鄭芳再次遞交請戰書:“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基層黨支部書記、科室護士長,我有義務并且責無旁貸,第一時間奔赴抗戰新冠肺炎一線……”多次請戰的鄭芳感動了大家,也鼓舞了大家。
2月4日清晨,丈夫和兩個孩子還在熟睡中,鄭芳已悄悄爬了起來。客廳一角,母親正面帶慈祥地等著她。“媽,從小到大,我的頭發都是您剪的,今兒這次對我最有意義,您可一定剪漂亮點……”頂著一頭齊耳短發,鄭芳全身心地投入到隔離病房的戰斗中。
因為患者病情的特殊性,進入隔離病房需要全副武裝,包括穿戴防護服、護目鏡、口罩、手套、腳套。穿戴防護服需要嚴格執行院感標準,時間大概在半小時左右,穿上防護服工作八小時已不是什么新鮮事。護目鏡的作用是防止細菌、病毒通過皮膚黏膜侵入人體,鏡內是安全的,鏡外是絕對不能碰的。戴的時間一長眼睛會感到非常不舒服,即使用了很多種防止起霧的方法,鏡片仍然起霧,有時候汗水流入眼睛感到辛辣,也只能用力眨眨眼睛,強忍住不適。
每天進入病房,首先要做的是打掃衛生,清理垃圾,給病區全面消毒。他們會依次進入清潔區、半污染區、污染區,整個過程只能向前進,不能退后走。在病房中,他們做的和普通病房的護士無異,有時候也需要幫助行動不便的患者進食。但由于工作時帶多層手套以及全身的防護設備,手部動作會變得遲緩,使得她們整個操作顯得格外笨拙,諸如給患者做皮試、測量體溫和血壓、采血、靜脈輸液等這些簡單的工作都變得很費勁。因為防護服不透氣,一個班下來汗水會浸透衣服,再靠自身熱量烘干,一熱一冷這么反復持續著。
工作中的突發事件也是常有的。據鄭芳回憶,有一次在為一名確診患者靜脈采血時,針頭剛剛扎進去,患者忍不住咳嗽起來,因為用力過猛,患者的口罩掉了下來,方向正好對著她的臉部。在確保患者安全的情況下,她迅速完成手上的動作,與此同時,患者很抱歉地說:“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就憋著不敢咳嗽,怎么沒控制住,真是太抱歉了。”鄭芳安慰著說:“沒事,我理解,有時候是忍不住的,別往心里去。”走出病房后,鄭芳按照院感科的處理流程立即給予處理。這種突發事件并沒有讓她產生恐懼或者厭惡,因為院感科的提前培訓和有力的防護措施讓她充滿信心。
除了日常護理工作,她們還有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就是為患者做心理疏導。一次上夜班,23點多呼叫鈴聲響起,對方是一名疑似患者,情緒十分低落,一直問鄭芳他是不是確診了,病情是不是加重了,總覺得渾身不舒服,還想出院。鄭芳耐心反復地解釋并告訴他:“請你相信醫護人員,不要有心理負擔,調整心態,積極配合,你的家人、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在支持你、等著你,暫時的分開是為了以后長久的相聚。”鄭芳告訴記者,在病房里這種情況很常見,她們能做的就是盡最大所能做好安撫和解釋工作。
談起團隊工作者,她最敬佩的就是王建云。“王老師從事護理工作28年,踏實能干,從不叫苦叫累,還總是耐心地給大家傳授經驗和護理技巧,在疫情發生需要醫護人員的第一時間,王老師張開細長的雙臂擋住大家,她說:‘我是你們中年齡最大的,你們別去,讓我去,我年齡大了,真要有個啥意外也沒事,你們80后90后是醫院的未來,以后路還長……’”鄭芳說,“王老師2月9日晚就要結束她第一梯隊的工作任務,進入15天的隔離期,但她總說,忙習慣了,突然閑不下來了,工作需要了她隨時回來上班。我想,這就是醫護人員的天職。”
數一數,鄭芳進入病房6天了,和3歲半的小兒子卻沒打過一次電話,沒發過一次視頻。問及原因,她說:“以前加班的時候,和兒子打電話,他總是問我什么時候能回家,想和我一起做游戲,讓我給他講故事,可這次,我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去。明天,我要迎來第二梯隊的戰士們,作為帶隊者,我要開始新一輪的工作,帶大家盡快熟悉環境,然后指導她們進入病房,15天護理工作結束后,需要度過15天的隔離期,如果需要,我會繼續留下來,我不忍心看他失落的表情,更不想隨便允諾,所以只能不打了,有什么想說的就靠孩子爸轉達吧。”
采訪接近尾聲時,鄭芳告訴記者,對于一線的醫護人員來說,盡早控制疫情發展是大家最大的心愿。“我相信我們一定可以攜手打贏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斗,在溫暖的陽光下,與家人團聚。”鄭芳滿懷信心地說到。
時刻待命
做守護生命的“眼睛”
醫院成為戰場,醫護人員是沖鋒在前的戰士。我們知道,對新冠肺炎患者進行診斷時,要通過肺部CT影像做篩查,原本作為輔助團隊的CT室,一躍成為抗擊新冠肺炎一線的關鍵科室。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并開始蔓延后,我當時就意識到,我們科室會與傳染科一樣處在關鍵位置,肯定會有壓力,但是我們全員都遞交了請戰書,做好奮戰一線的準備。”市中心醫院CT室主任劉海洋告訴記者,大年初二,醫護人員全部到崗,劉海洋緊急為科室人員分配工作,開啟24小時應急值守,全員奮戰抗疫情。
劉海洋1998年畢業于陜西醫學高等專科學校(今西安醫學院)的醫學影像專業,同年被分配到市中心醫院醫學影像科工作至今。他通過不斷學習和進修,積累了豐富的臨床診斷經驗,2013年成為CT科室主任,在他的帶領下,CT診療技術水平全市領先。
采訪是在20點左右,劉海洋正準備吃晚飯。這樣的備戰狀態對醫護人員來說已經習慣了,他們何時下班,何時吃飯,早已沒有固定時間。趁著休息的間隙,他向記者講述了疫情發生后工作的變化。
此次抗擊疫情的時間緊、任務重,劉海洋所在的科室又是一道關鍵防線,他幾乎沒有喘息的機會,第一時間投入工作。CT室的所有醫師都可能會接觸到新冠肺炎患者,如何做好自身防護,做好整個科室的消毒工作,避免交叉傳染,是擺在劉海洋面前的首個難題。
剛開始,醫院的防護用品必須要每天登記領用,劉海洋冒著可能被傳染的風險,在醫院里來回奔忙,以保證科室員工的防護用品必須到位。緊接著,他需要對全員進行培訓演練,一遍遍親自示范如何穿戴隔離衣,做好個人防護。同時,他要帶領診斷組學習各大醫院發布的新冠肺炎CT表現及診斷要點,查閱相關資料,并聯系到武漢和西安的一些專家進行溝通交流,確保任何環節都不出紕漏。
此外,劉海洋還是此次新冠肺炎會診專家組的成員。他告訴記者:“我們要對疑似和確診病例進行不定期會診,必須隨時待命。最近有一次會診持續到凌晨3點才結束。”如今,醫院成了劉海洋的第二個家,從收假至今,幾乎每天都待在院里,午飯經常吃的是碗泡面。
妻子任英紅是市中心醫院腫瘤科主任,同為醫生,她能理解丈夫的辛苦,兩人經常因為工作原因,把孩子放在家里,顧不上做飯時,只能讓孩子自己買點吃的。從疫情發生至今,劉海洋抽空回家吃頓飯的次數屈指可數,經常因為緊急情況,隨便吃兩口就得走,抑或是妻子做好飯等他回家,等到飯菜都涼了,還不見他的身影。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春節前那幾天,劉海洋一遍遍刷著手機,等待命令。包括劉海洋在內,科室的所有人在這次疫情面前全力以赴,毫不退縮。黨員們自愿加入援馳武漢的隊伍中,其他成員都爭先報名加入醫院一線進行支援。他們在科室的微信群里,互相加油鼓勁,充滿斗志。
劉海洋動情地說道:“我們科室里是一群20多歲的年輕人,但是穿上隔離服,從早上9點到下午5點,一直在里面忙碌,他們沒有一句抱怨,每次檢查完就開始不停地用消毒劑擦拭床面、機架,大家都在為打贏這場疫情阻擊戰努力著。”
1月26日做完檢查后,病人被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CT室的一名技師被隔離觀察。其他人的心里都難過極了,可是這名技師為了不讓大家操心,輕松地回復:“我沒事,一切安好。”1月27日,劉海洋再次向科室人強調了防護工作的重要性,立即培訓人員使用新機器,避免交叉感染。
據了解,市中心醫院現在共有三處CT室,其中兩臺專門為疑似、確診和發熱患者做檢查。如今有了符合防護標準的CT室,就避免普通患者與發熱患者的交叉感染,并且每例病人做完檢查,都會有至少30分鐘的全面消毒,技師們也會穿戴好隔離衣、護目鏡、手套和N95口罩。CT室的工作從開始的緊張忙碌,到現在的有序行進,離不開劉海洋的協調管控,也離不開科室所有人的齊心協力。
人們常說,CT影像科是臨床一線的“眼睛”,它能提供準確的診斷,告訴醫生接下來如何治療。醫護人員們用這雙“眼睛”守護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這是一份責任,也是一份信任。我們堅信,在他們的不斷努力下,定能戰勝疫情,迎來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