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蝶
雨雪無阻送報人

夜色將近,商洛市汽車客運站外的郵政大廳內,幾個剛剛送報回來的投遞員正在緊張有序地整理資料。
年輕的羅鵬超在這些40多歲的投遞員中顯得十分醒目。他是新人,三十出頭,眼睛炯炯有神,因常年風吹日曬皮膚黝黑。
“我家就在河對岸的楊峪河鎮。”他說,“這份工作很穩定,工作環境也簡單,我很喜歡。”
城區北新街西段,一直到二龍山水庫大壩下,都是羅鵬超的工作轄區。
每天早上7時30分,羅鵬超來到郵政大廳,先換日戳,在手工日戳打印本上蓋上當天日期,然后分報紙。《商洛日報》以及一些雜志,也是每天這個時候到。他把要送的報紙、雜志,以及掛號信、銀企對賬單等印刷品分好,放到自己的三輪車上,蓋上塑料薄膜,配好備用雨具,就出發去城區投送。
送完一趟,大約中午11時左右,羅鵬超回家吃午飯。稍做休整,從西安來的《人民日報》《陜西日報》《參考消息》等報紙又到了郵政大廳,他馬不停蹄地去送第二趟。
從去年入職至今,羅鵬超已經熟悉了自己的工作時間和流程:“年初的二、三月份閑一些,每周的周一、周二特別忙,沒有周末。到了現在年底這個時候,征訂報紙開始了,工作時間就相對緊張一些。”
從北新街一路向西,所有的訂報單位和個人他都很熟悉。“現在看報的,都是經歷過戰爭的那批老人。”羅鵬超說,“衛校家屬院有個90多歲的老人家,腿腳不好,耳朵也有些背,我需要送報上門。老人天天在家等著,去晚了還會問,到了年底,就主動要求續訂。”
羅鵬超的工作內容很簡單,將紙制品送到,再將送達信息錄入后臺網絡系統。
最擔心的是路上的安全問題。投遞員的工作要求風雨無阻,遇到雨雪天,首先得保護投遞品。“去年冬天下雪,路上結冰,我一個人走在去二龍山水庫的路上,四顧無人,第一次感到有點兒害怕。”他說。
郵政大廳里,投遞員們一直忙著手里的活兒,沒幾個人說話。晚上七八點鐘,兩個“鄉郵”也回到了郵政大廳。“鄉郵”就是鄉村投遞員,主要往鄉村投遞包裹和紙制品,投遞路線更長,投送的投遞品更多。
“我負責兩條線路,每條線路隔天跑一回。”“鄉郵”麻建全一邊整理手頭的報紙一邊說,“我們騎兩輪摩托送報,上班就跟打仗一樣,在哪里肚子餓了,就在哪里吃個小吃。算我在內,一共三個‘鄉郵’,有一個還沒回來。這么辛苦,也不為啥,干這一行,就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正巧有個客戶前來詢問報紙征訂事宜,麻建全的同事王新從辦公桌后站了起來。他一直埋頭于后臺網絡系統,和客戶簡單交流后,和暫時閑下來的麻建全打了聲招呼。
“現在手機普及了,訂報、寫信的人較少,我們的客戶群基本就是訂購學習類刊物的孩子,以及打過仗、要看報了解信息的老前輩,為兩類群體服務會遇到很多想不到的細枝末節,我們都必須不厭其煩,熱情周到。”王新說,“再加上風吹日曬,在外要注意自身安全,所以我們這一行即便在服務業里面,也是辛苦行業。尤其是‘鄉郵’,農村人現在都喜歡網購,他們要送的包裹特別多。”
“工作天天千篇一律,枯燥無味,還要面臨客戶的投訴問題,所以投遞員基本都是能忍耐的中年人。大家都是扎實干活的人,也很團結,誰路上車子出故障了,一個電話,別人就沖過去幫忙了。”在郵政大廳負責統籌工作的王新對同事極為滿意。
默默奉獻的消防兵

1986年出生的滿族小伙兒李大政,是河北秦皇島人,中專汽修專業畢業后,在秦皇島修了一年車,隨后應征入伍,來到商洛,成為陜西省消防救援總隊商洛市支隊商州區消防中隊的一名消防士兵。
“我現在其實就是一個商洛人。”已經有了兩個小孩,在商洛扎下根的李大政說。
2013年,李大政發明的“捕蜂神器四件套”被中央電視臺《生活早參考》與《我愛發明》欄目專題報道,使得他一下成為被廣大消防官兵熟知的“發明家”。
“其實就是因為工作需要,想讓戰友們少受點兒累,提高戰斗效率。”李大政笑道。
2013年入秋以來,陜南地區胡蜂肆虐成災,毒蜂傷人事件頻發,有1600多人因此受傷,造成40多人死亡,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商洛市消防支隊為此成立了打蜂小隊,竿子上綁一塊兒布,用打火機點燃,就是廣大官兵日常使用的異常簡單的打蜂工具。李大政的戰友身著嚴實的防蜂服,行動極為不便,因此經常會在打蜂的時候從梯子上掉下來。
為了提高剿滅胡蜂的效率,只要正常工作一結束,李大政就放棄休息的時間,根據多次胡蜂處置經驗,嘗試幾十種材料和設計方案,不停地拆卸、組裝,經常在倉庫里一待就是好幾個小時。經過漫長的思考和各方面的學習研究,他成功發明了滅蜂工具“四件套”,為摘除馬蜂窩提供了更好的安全保障和更高效的方法。
2019年,李大政申請加入商洛消防支隊器材裝備專項研究小組。經過4個多月的艱苦實驗,在攻克了多個技術難關后,從便民實用的角度出發,成功研發了綜合警戒箱、全自動水帶晾曬系統、多功能水帶整理器以及搶險運輸設備救援模組等4套功能裝備。這些裝備極大地提升了救援人員和群眾的安全保障,提高了滅火救援和搶險救援的戰斗效率,節省了日常工作的人力物力。
通過不斷進修和學習,李大政現在已是一名大專文化水平的特種車輛駕駛員。他一有空就帶頭學習各類車輛裝備知識,刻苦鉆研車輛及裝備的維修技術,確保中隊車輛日常及重大活動執勤過程無故障發生。
2015年8月12日凌晨,山陽縣碾子溝發生大面積山體滑坡,商州中隊緊急出動,李大政作為搶險救援車駕駛員,第一時間趕赴災害現場。由于事故現場地處山坳,四周漆黑一片,只能聽到滾石不停滑落的聲音,現場情況不明,救援隊的安全也無法得到保障。危險頻頻逼近,滾石不停地滑落,每走一步,都在與死神擦肩而過。即便如此,李大政仍然冒著生命危險,將搶險車抵近滑坡區域進行作業。作為多年鉆研特種裝備的老班長,李大政主動擔負起了生命探測儀操作員的重任。在10多天的救援作業中,他始終手持生命探測儀,不分晝夜,一遍又一遍探測和搜查生命的跡象,竭盡全力奮戰在抗災救援的第一線,并協同救援人員疏散被困群眾。李大政作為整個救援行動的中流砥柱,用行動彰顯了新時代消防戰士的英雄本色。
近年來,他還多次主動申請參加全市裝備器材巡檢工作,共檢修問題裝備100多件套。
2018年國慶前夕,在檢查中隊登高平臺車時,他發現一條比較隱蔽的高壓液壓管磨損嚴重,隨時可能因軟管爆裂,引發嚴重的安全事故。一般情況下,特種車輛的維修工作由廠家直接負責,但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維修周期很長。此時正值國慶,戰備任務繁重,為了避免一根軟管造成戰斗力減弱的問題,李大政主動向組織申請,嘗試進行維修。在維修過程中,他靈活運用日常掌握的物理原理和操作規程,大膽工作,小心嘗試,最終不負眾望,成功完成了更換和維修任務,及時排除了登高平臺車的重大安全隱患。
作為一名消防士兵,自入伍以來,李大政先后參加滅火戰斗1560多起,參與搶險救援和社會救助任務620多次,搶救被困群眾40多人,挽救財產累計2000多萬元,工作期間參與并圓滿完成了“6·18板橋泥石流搶險救援”“1·26秦嶺隧道火災”“4·24團結路老工行火災”“9·19麻池河泥石流搶險救援”“10·12跨區域地震演練”“8·12山陽特大山體滑坡搶險救援”等重大搶險救援任務。
“從為缺水的村民送水,到參與重大的搶險救援戰事,作為為人民服務的消防士兵,我們事兒真多,隨時都會有危機感。而李大政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書寫了我們消防戰士英勇無畏、無私奉獻的大愛形象。”李大政的同事張歡豎起大拇指說。
敬畏生命

光頭、黑框眼鏡、不茍言笑,是法醫李文博給我的第一印象。
李文博2004年4月被分配到商洛市公安局商州分局刑警大隊,現系商州公安分局刑偵大隊技術中隊副中隊長。15年的法醫工作經歷,讓他這個1981年出生的年輕小伙兒迅速成長,并且成熟得“沒了頭發”。
“因為壓力非常大。剛參加工作,有師傅帶;后來獨立了,身上的擔子一天比一天重。”他說。
法醫是一項細致而又謹慎的工作,時刻面臨著還原死因真相正確性的心靈拷問,因此容不得半點兒馬虎,排山倒海的壓力隨時會撲面而來。而李文博的朋友提起他的工作,卻都只說一個字——“臟”。他的朋友大部分都略懂醫學,也就不會像一般人那樣認為他的工作像影視劇里演的那樣“披著神秘的面紗”。他們中膽大的,跟著他見識過福爾馬林液里浸泡的人體臟器;膽小的,也知道他成天接觸人的尸體,動不動就洗手是衛生需要而不是潔癖。
最開始,李文博做傷情鑒定、禁毒方面的尿檢、交通事故鑒定等比較多,自從非法醫的一些其他專業機構也可以做上述事項之后,他的工作就專門為刑事破案服務,主要做死因鑒定。“對人身進行基本檢查,這是法醫最基本的一項工作。”他說。
李文博的工作地點非常不確定,案發現場和商州公安分局尸體檢驗中心是他最常去的兩個地方。
案發現場一般在野外,這就經常需要他翻山越嶺,前去翻動浮腫的尸體,有時還要面對遍地的血污。“我和另一個同事,要提著20斤左右的勘驗器械爬山啊。別的警種平時需要進行體能訓練,我們的工作本身,就強行讓我們間接鍛煉了。”李文博罕有地笑了笑。
他們需要親臨現場細致勘察,絲毫不放過一絲可能破案的線索。對尸體進行檢驗,有時還需要經過解剖或者更為細致、不為普通人所知的技術處理,通過還原死者衣著、飾品,甚至高科技還原顱骨特征等方法,推斷死者的性別、年齡、死因、遭遇及其他基本情況,給偵破刑事案件提供基本的方向。
冬天,野外天寒地凍,李文博和同事因為需要肢體靈活活動,只能穿得很少。有一次,在樹林里勘驗尸體,口鼻呵出的霧氣蒙住了他的近視眼鏡,稍一習慣性抬手,還沒把眼鏡扶上去,眼鏡就順著霧氣凝成的細密的小水珠掉了下來,他一個轉身,將眼鏡甩在身旁的枯草堆里,才沒讓眼鏡掉到尸體上。
比這還辛苦的,往往是夏天。“所有的法醫都‘痛恨’夏天。”李文博和他的同事在這一點上達成了一致,因為尸臭。法醫面對的,往往是非正常死亡案件,夏天的尸體腐敗太快,撲面而來的臭味是法醫面臨的最大困難。
有一年8月份,李文博和一位刑警去鄉間密閉老屋處理一具因抑郁癥自殺的高度腐敗的尸體。蒼蠅、蛆蟲以及極度濃厚的尸臭,使得身著嚴實的防護服和面戴防毒面具的刑警“老哥”,真正見識了法醫工作的艱難之處,從此對李文博越發佩服。
李文博從2014年6月到市局刑警支隊技術大隊合署辦公,從事法醫臨床、法醫病理檢驗鑒定工作,5年多來,共勘驗命案現場尸體、非正常死亡現場尸體400多具,受理人體損傷程度檢驗鑒定300多案,對強奸、搶劫、妨害公務等案件出具人身活體檢查記錄200多份,出具各類法醫檢驗鑒定文書300多份,均做到結論準確無誤。他還多次參與區外命案、非正常死亡等疑難案件的尸檢及分析工作,主持了“2014年張某被殺案”“2016年王某某被殺案”等一系列重大案件的尸體檢驗工作……
巨大工作成就的背后,是妻子對他的支持與愛護,是年幼孩子對于父親警察職業的崇拜。飯點不準時、時常加班、節假日不休的工作常態,早已被他的家人理解和接受。
“隨著工作的深入,我越發地對生命尊重和敬畏起來。生命很脆弱,人生無常。在我看來,愛惜家人和自己,對每個人來說都應該是最重要的。”李文博說。
讓青春在奉獻中閃光

“如果用一個詞形容我的工作,那就是充滿希望。”這是經常掛在90后女孩黃倩嘴邊的一句話。
黃倩是四川宜賓人,于商洛學院英語專業畢業后,考上了商南縣湘河鎮白浪九年制學校的教師特設崗位,給孩子們教授英語。
“來的時候很滿意。”黃倩笑瞇瞇地說,“以前總是覺得,鄉村學校都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結果沒想到,學校門口就有條賣吃喝的街道,校園環境也還好,出乎我的意料。”
孩子們很淳樸,特別想學知識,黃倩一進教室,他們就瞪大了眼睛,聚精會神,她一問問題,都積極地舉手回答。
積極歸積極,對外國語言,鄉村的孩子大多都不感興趣。“我沒事就思考怎么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黃倩說。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在超市門口看到有人用轉盤抽獎,便萌生了制作英語游戲轉盤的念頭。隨之靈機一動,想到將游戲帶入課堂,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習。
結果勢如破竹,把英語單詞融入轉盤,把重點句型融入九宮格里,用小組積分換星的方法,對小組回答問題情況給予積分,積分最高的小組進行換星,10顆星星兌換1張卡片,10張卡片換取一個袖章,10個袖章兌換一個獎品,這些簡單易操作的游戲贏得了孩子們的歡迎,激發了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
這期間,黃倩還去寶雞接受了培訓,把學習來的其他寓教于樂的先進方法也都融入了自己的課堂里。
盡管嫁給了商南本地人,但作為一個外地人會遇到的困擾,黃倩經歷得一點兒也沒有比別人少。
聽不懂當地人說話,她就問,就猜。年紀大的當地人不會說普通話,她就多問兩遍。大概過了一年多時間,她才慢慢地聽懂了當地方言。
學校食堂下午老做面條,她從來不吃面條,就在單身宿舍自己做些簡單的吃食。時間長了,她還買了很多零食,以備不時之需。
“當地人特別熱情。”黃倩說。地方小,學校周邊的村民都認識了這些年輕的老師們,每次見面,都會主動打招呼。在村民以及家長的心里,黃倩早已成了說普通話的本地人。
教育是事業,價值在奉獻。任教以來,無論是蟲鳴蛙叫、烈日炎炎的夏天,還是銀裝素裹、千里冰封的冬天,她都最早一個進入教室,也最后一個離開教室。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悄悄射進教室,她已經早早候在三尺講臺旁,聆聽著孩子們瑯瑯的讀書聲,她覺得,那是天底下最動聽的樂章。晚上,她借著燈光,孜孜不倦地讀書吸收營養,專心致志地制作教學課件,積極探索最新教學方法,直至夜深人靜。對班里的后進生,她積極為他們補課、認真詢問不懂的地方,耐心細致地講解,直至他們聽懂學會。批改英文,看著孩子稚嫩的筆跡,讀著他們真誠的話語,她的心里一陣陣暖流在激蕩。
相處久了,她與每一名學生都結下了深厚的感情。當班主任,班里60多個學生的家里她都去過,每個學生的家庭情況她都了解。學生遇到了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她熟悉情況,更能從實際出發,幫助解決。
一天凌晨兩點多,有個學生肚子疼,來找正懷著孕的黃倩。黃倩與其家長聯系,家長在外打工,委托了親戚來接。在親戚來之前,黃倩挺著大肚子,和學生走在黑漆漆的路上,往醫院趕。“當時感觸特別深,天黑路滑,心里害怕,但一想到我以后的孩子說不定也有這樣急需老師的時刻,害怕就一下子都不見了。”黃倩說。第二天,學生專程煮了一個雞蛋送來,還寫了封感謝信,寫著“老師辛苦了”。
因為付出,所以收獲。黃倩愛孩子們,孩子們都懂,所以,當她嗓子啞了,辦公桌上就會有孩子們偷偷放的潤喉片;每逢節日,她都能收到學生們親手制作的書信和賀卡;當她晚上加班時,學生會送上暖暖的茶水。
“這些對于我來說已經足夠了,孩子們純潔的心、圣潔的情、深厚的意,凈化了我的心靈,激起了我對教育事業深深的愛,我真正體會到了一個教師最大的幸福和快樂。”黃倩笑著說,“鄉村孩子沒有城里孩子優厚的物質條件,不能像城里孩子那樣,課余時間學習鋼琴、芭蕾,但我能保證,我教的孩子們和城里孩子比起課堂知識、比起英語水平,絕不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