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緒剛
春節前夕,商洛山中天寒地凍,而在商南縣過風樓鎮電商一條街,一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浪撲面襲來,乘著“互聯網+”的春風,依托電商平臺,該鎮盛產的香菇、茶葉、土蜂蜜、臘肉等優質農特產品從這里源源不斷地銷往全國各地。
近年來,過風樓鎮黨委、政府積極適應“互聯網+”的經濟發展新態勢,立足本地良好的生態環境、便捷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物產資源,將電商扶貧工作作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大力實施“三個一”工程,即建設一個電商服務體系、一條電子商務街、一條電商產業鏈。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發展思路,積極探索農村“黨建+電商+扶貧”模式,實現了黨建、電商、扶貧三者有機結合和對接。
巧借優勢促電商
過風樓鎮自古就有丹陽古城的美譽,龍山文化在此發源,楚文化在此興盛。如今,該鎮依托得天獨厚的區位、產業和文化優勢,做大做強農村電商。
“區位優勢+便捷物流”。該鎮借助毗鄰主城區,滬陜高速穿境而過及郭山路、試郭路、湘水路縱橫交錯,便捷的交通條件為發展電商產業、物流產業提供了良機,電商產品可快速流入商洛、十堰、南陽等周邊城市。近年來,該鎮積極發展“倉儲+物流”產業,推動鄉村物流配送體系建設。提出了物流快遞進村整合方案,與順豐、德邦等公司簽訂了鄉村快遞轉派協議,眾品驛站等企業物流直接配送到村級站點。
“產業優勢+優質產品”。過風樓鎮是農業大鎮,鎮內香菇、茶葉、葛根、核桃、蜂蜜等農特產品產量豐富、質量優良,十字繡、鞋墊、木雕等民俗產品也得到不斷地深度挖掘。這些都為電商產業的線下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農業資源,優質的產品為電商蓬勃發展插上了翅膀。
“文化優勢+自主品牌”。過風樓鎮在丹江的水盈水枯中記憶著秦楚文化的演進,為培育“秦楚紅”和“過風樓”等自主品牌提供了厚實的文化底蘊。2018年,該鎮與西北設計院、天昊網絡公司等單位合作,對電商小鎮未來三年的發展制定了詳細的規劃,并開展淘寶村、淘寶鎮認證工作,這必將為過風樓鎮經濟的快速發展培育新動能。
黨建領航強電商
過風樓鎮積極探索“黨建+電商+扶貧”模式,以黨建為引領,以電商為支撐,以黨建帶電商,以電商促黨建,取得了良好效果。
培育電商骨干。該鎮成立電商黨支部,把電商黨員培養成骨干,把電商骨干培養成黨員,把電商骨干黨員培養成行業帶頭人,以此作為發展推廣電商的中堅力量,帶頭發展電商產業。為鼓勵更多的能人參與電商、發展電商,過風樓鎮黨委、政府多次邀請商洛市智宇網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為鎮電商一條街的“新農人”進行電商知識培訓,就互聯網思維如何落實到創業過程中,如何發展農產品、發展農村制品電子商務進行答疑解惑。通過招募和培訓有夢想、有基礎、愿創業的電子商務村級經紀人,不斷發展壯大農村電商。2018年該鎮先后培訓黨員干部100人次,培訓電商從業者和電商經紀人200余人次,培訓貧困戶代表150人次。
整合各類資源。該鎮結合地域特色,聯合其他黨支部,共同打造“一村建一店,一店帶一村”的電商精準扶貧新路徑。引導貧困戶及農村能人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培育電商業態,實行資源共享,促進各村產業布局由“種什么賣什么”到“用戶需要什么種什么”的轉變。依托鎮電商協會,建立“鎮村便民服務中心+黨員示范戶”的三級電商服務體系。目前,全鎮已建起鎮級電商服務中心1個、村級電商服務站點13個和黨員示范戶電商服務點233個,打通了電商惠民的“最后一公里”。
創新活動載體。該鎮開展線上線下營銷活動,舉辦了電商一條街開街活動、雙“十一”購物節活動、年貨節活動、七夕啤酒節活動等,進一步助推農產品上行,促進網絡扶貧。同時拍攝專題片,及時發掘總結電商扶貧典型或農產品營銷的好做法,通過報紙、電視、網絡等媒介,大力營造電子商務進農村、助推脫貧攻堅的濃厚氛圍,不斷激發貧困村發展產業的內生動力。
搭建平臺帶電商
2018年秋,在過風樓鎮電商一條街“秦韻龍山”特產店,店主陳世虎興奮地攤開雙手,向前來收購的客商展示著手中色澤美觀、外形飽滿的花菇。在隔壁的香菇交易市場加工車間里,六七個女工坐在運輸傳送帶兩邊,眼疾手快地挑出畸形、薄片、含雜質的香菇,并將分揀好的香菇裝進專用袋里。陳世虎介紹,二茬香菇的品相最好、質量最佳,在市場上很緊俏。由于以前沒有交易市場,菇農只能坐等香菇販子上門收購,以低廉的價格賣出,除去成本后凈收入有限。自2016年10月起,過風樓鎮黨委、政府牽頭,投資5000余萬元,打造建設了電子商務一條街和農特產品展區,共有48家電商實體小店入駐發展。該鎮為每名電商從業人員免費提供辦公營業場地,為電商經紀人與產業新農人制定電商創業扶持政策,為偏遠山區的工人免費提供宿舍,并減免物業費,為每人發放就業創業貼息貸款5萬元。
截至目前,電商一條街累計入駐企業4家、電商賣家38戶,發展淘寶線上店鋪2家,并聯合眾品驛站網、商南幫幫手等網絡銷售平臺線上銷售農特產品。該鎮還打造了電商創業孵化基地,帶動923戶貧困群眾通過土地流轉、基地務工、生產加工、產品分揀、網絡營銷、物流運輸等方式,加入電商產業鏈。
在商南縣電子商務服務中心的指導下,依托眾品驛站陜西幫幫手網絡扶貧服務平臺,利用“一戶一碼”之“一店一碼”數據端口,該鎮把嵌入電商產業鏈的923戶貧困戶的致貧信息、產業發展、買賣供需、信息咨詢、教育培訓、扶貧公益、扶貧產品等信息一次性錄入數據庫并生成二維碼,推動貧困群體的農產品通過網絡順利營銷。截至目前,過風樓鎮利用電商幫貧困群體銷售農產品,銷售額達到2600萬元,使貧困群眾創收170萬元。
發展產業興電商
隆冬時節,過風樓鎮柳樹灣現代農業產業園機器轟鳴,熱鬧非凡,干部群眾在地里深翻、定穴、挖坑,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雙垣村高標準核桃園里人頭攢動,澆水、施肥、擴盤、修枝,干部群眾個個干勁十足;小栗園村草莓采摘園春意盎然,游人如織;耀嶺河村香菇基地里,工人們忙著分揀、包裝晾曬好的香菇;在縣河口村葛根基地,群眾正忙著栽苗、起壟、鋪保溫膜……從農業產業園到中藥材基地,從核桃產業園到香菇基地,過風樓鎮處處呈現出你追我趕、創先爭優的大好發展局面,但這一切都和“電商+產業”扶貧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發展一個產業,帶動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百姓。”過風樓鎮在各村(社區)全面推行“支部+合作社+貧困戶”“支部+基地+貧困戶”“易地搬遷+配套產業+貧困戶”“企業+產業大戶+貧困戶”“自主創業+產業+貧困戶”等5種貧困戶參與電商產業發展的模式。結合品牌培育、宣傳推介、產品加工、倉儲物流、訂單銷售等5個環節,該鎮形成了一條完備的電商脫貧產業鏈,有效加快了電商扶貧進程。
過風樓鎮還依托“逢五開集”的古會經濟,促進龍山香菇交易市場和徐家店社區“淘寶村”的繁榮發展。目前,全鎮共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及特色農業產業合作社50多家,培育形成了食用菌、茶葉、中藥材、蜂蜜、核桃、土雞蛋等6大電商特色農產品品牌,建成10個大型農產品生產基地,726戶貧困戶參與其中,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