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 謝云濤
“大圣除妖天佛路,天蓬值歲兆豐年”,在這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歡樂時刻,鎮安縣西口回族鎮石門村千余村民歡呼雀躍,紛紛用別樣的方式歡度新春佳節,讓筆者感受了熱鬧喜慶、和諧幸福的別樣新年。
移風易俗迎新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在這舉國同慶的歡樂時光里,鞭炮雖能帶來吉祥喜慶的氣氛,卻污染了生態環境。石門村三組村民石方周告訴筆者:“過去我們石門村,過年從大年三十吃團年飯開始到正月初一,一些村民多則放幾千塊錢,少則放幾百塊錢的鞭炮,那個時候誰家鞭炮放得多,就代表著誰家的日子紅火!現在風俗變了,今年我只買了兩掛鞭炮,大年三十、正月初一各放一掛就完事了。”和石方周一樣,以前石門村的大多數村民將燃放鞭炮作為年節攀比的重要內容。現在,村民都說,“我們農村生態好,空氣新鮮,但我們不能‘燒包’,過年象征性放一點鞭炮就行了。”
煙花爆竹少了,人情味卻濃了,有不少的村民成為移風易俗的帶頭人,他們通過為貧困戶送溫暖等方式,引導其他村民形成文明、和諧過春節的新風尚。今年春節,在西安等地做生意的村民程興峰、趙玲、張賢濤等人,新春前后,向石門村80多戶貧困群眾和弱勢群體送去米面油、棉被等,受到了全村群眾一致好評。
新春佳節,過去隨處可見的喝酒場面也不多見,“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成為石門村群眾的共識。“過去逢年過節沒啥好玩的,喝酒圖個熱鬧,現在喝酒隨意,要是喝酒把人喝壞了,還得負連帶責任。”一組村民石紹富一語中的。
人勤春來早,大地蕩春潮。過去的那種“正月沒玩,不算過年”的舊俗在這個村已經絕跡。大年初三,村民胡祥學就踏上了去湖南打工的列車,他說:“去年在外干了7個多月,賺了4萬多塊錢,今年老板打電話讓早點去,過年時人手少、工資高,我今年要力爭賺5萬元以上。”據跑石門班車的司機介紹,正月初三當天,石門村出門打工的群眾便有六七十人之多。年輕人早早出門打工,在家過年的老人和婦女也不甘落后,大年三十是農歷的立春節令,很多群眾正月初四以后便來到自家地里,開始春耕。
裝個寬帶好過年
從2018年10月份開始,電信、移動等部門工作人員在石門村駐村工作隊的爭取下為當地村民拉通了寬帶,他們戰嚴寒、抗風雪,為的是讓石門村群眾能夠在春節前用上電腦。
“今年的春晚還不錯,我雖然錯過了直播,后來兒子給我在電腦上找到春晚節目,那可真好看喲!”大年初三,一組村民詹成云樂呵呵地說。村民張豐林接過話茬:“不僅看春晚方便,以后有啥不懂的都可以在電腦上查到,電腦就是一個‘百事通’。”
“我們家裝了寬帶以后,全家都用上了WiFi,打電話用微信或者QQ,還能直接視頻,用這個東西也不要錢,在微信群發個小紅包或者在朋友圈曬自己的新年動態,方便極了!”三組村民程興佩如是說。
“現在城里的孩子早早就和網絡親密接觸,他們見多識廣。沒曾想我們石門村群眾對網絡的需求如此強烈,去年在脫貧攻堅群眾會上,全村群眾尤其是一、二組的群眾將網絡入戶工程提了出來,經過我們村上和有關部門溝通,相關單位很快實施,石門村目前拉通寬帶的農戶接近100戶,今年力爭全村的一半農戶都用上寬帶。”村支部書記代偉興奮地說。
如今天天像過年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說起如今的新年,年近花甲的四組村民張鵬軍告訴筆者:“我們小時候,最喜歡的就是過年,因為只有在過年才不會餓肚子。現在日子好過多了,雞鴨魚肉都成了家常菜。”“日子過好了,天天都是過年。”接過他的話頭,一組村民余宗權感慨道。
石門村三組的程興峰在春節前就回到了老家,憑著吃苦耐勞、永不服輸的創業精神,歷經10余年的打拼,他在西安成為掌管8家門店、4家直營店、4家加盟店的知名品牌掌門人。談起如今春節的變化,程興峰笑著說:“以前記憶里全是老家貧窮、落后的樣子和小時候吃不飽肚子的場景,現在回到老家才發現,家家戶戶房子收拾得漂漂亮亮,屋內現代化家具齊全,孩子們過年都穿著洋氣的新衣,飯桌上魚啊肉啊擺得滿滿的,心里別提多高興了!現在我們在外生活富足,家鄉的變化也很大!”
石門村在2015年底還有101戶349人是貧困戶,貧困人口幾乎占到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經過不懈努力,如今僅有3戶13人尚未脫貧。石門村在各級各部門的幫扶下,全村4個組的水泥路“油返沙”順利完工,二組的產業路基得以處理,鄉村道路四通八達。現如今,石門村村民擁有小汽車40多輛,樓房占比三分之一以上,2017和2018兩年,石門村30戶群眾實現移民搬遷,17戶群眾實施危房改造。如今,石門村村美人富,鄉風文明,群眾生活幸福,昔日落后貧困的小山村呈現出了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