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吉文艷 謝 非見習記者張珍珍 鞏琳璐
風勁帆滿正當時,策馬揚鞭再奮蹄。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我們告別2018年,迎來嶄新的2019年。剛剛過去的2018年,253萬商洛人在這1.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揮灑著汗水,彰顯著智慧,創造著新績。如今,站在新的起點,每個人都被夢想激蕩。有夢想就要敢于追夢,勤勞勇敢的商洛人,早在春節期間,就以實際行動開啟了自己新的追夢之旅。
◆櫻桃樹下的致富夢
農歷正月初三是闔家團圓、親友歡聚的好時光,商州區沙河子鎮鐘鋒村的胡幫治卻背著噴霧器在大片櫻桃樹下忙活著,成片的櫻桃樹遠看沒有變化,但如果走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不少樹枝上長出了嫩綠的枝芽。
冬季是櫻桃樹休眠期,胡幫治幾乎每天都要去他的櫻桃地里轉一轉。“冬天給櫻桃樹施肥、翻土、防蟲防凍正是時候,要是等到開春再忙活可就遲了。”60多歲的胡幫治雖然聽力不太好,平時沉默寡言,但只要說起櫻桃樹就滔滔不絕。
2015年,胡幫治還是村上建檔立卡貧困戶,當包扶鐘鋒村的干部引導村民種植大顆櫻桃樹時,胡幫治還惦記著自家地里的桔梗,“桔梗前兩年行情好的時候,有一年賣了近4萬元錢哩。但是桔梗不像櫻桃,年年都有收成,藥用桔梗要想賣到好價錢,3年才能采收一次。”胡幫治說。在他左右為難之時,包扶干部給他出主意,讓胡幫治在自家桔梗地上先種些零散的櫻桃樹,這樣既不影響桔梗生長,也多了一條脫貧的路子。胡幫治知道自己的櫻桃樹比別人種的遲,就要多花些心思,栽下櫻桃樹后,他不僅積極參加村上的科管培訓,還向村里經驗豐富者請教,他起早貪黑,悉心照料,2018年胡幫治的櫻桃樹迎來了大豐收,“去年夏天,不到3畝地的櫻桃賣了近1萬元錢。人家的櫻桃是靠水果販子來收購,我是自己拿到集市去賣,當天摘下當天賣,這樣能賣到好價錢。”胡幫治家住在鐘鋒村的半山坡上,從山上走到山下就要40分鐘,他不怕麻煩,春末夏初早出晚歸兩個月,賺到近1萬元對他來說是最大的收獲。
說起新年愿望,胡幫治高興之情溢于言表,“聽說今年夏天,村里要把食用菌產業合作社的冷庫騰出來給我們儲藏櫻桃,這樣我就不用天天跑下山去賣櫻桃,可以在冷庫放上兩三天一起拿到鎮上賣。今年又有好幾棵櫻桃樹長大,桔梗就種不住了,等秋天收獲后我就再多種上幾棵櫻桃樹,依靠櫻桃發家致富。”接著,他笑著道:“自從退出貧困戶后,感覺腰都挺直了,這年也過得更有底氣、有滋味了。現在村集體有產業分紅、家里有土地發展產業,道路通暢,生活方便,相信我們的日子會越過越好。”
◆努力奮進收獲幸福
正月初五,丹鳳縣老君社區廣場上,社區居民紛紛走出家門,跳起了廣場舞,家住老君移民搬遷點的王丹紅也在其中。“這跳舞用的音響是我們大家集體出錢買的,給大伙增加點娛樂活動,讓我們這些新村民玩得更開心。”說完,王丹紅回到隊伍接著跳舞。歡快的旋律及群眾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和周圍奔跑著不斷放炮仗的孩子歡快的笑聲,為這個搬遷點上營造出濃濃的年味兒。
王丹紅原來的家在丹鳳縣龍駒寨街道辦甘江村,家里三間土房里住著一家7口人,夫妻倆和兩位老人,還有3個女兒,坐班車進城要走4公里的山路,王丹紅出門打工,孩子上學十分艱難。2012年,王丹紅父親的一次突發疾病,讓他決定從山溝里搬出來。一天半夜,在縣城租房的王丹紅接到家里電話,說父親突發腦梗,他趕忙叫了輛出租車往回趕,當時又下了點小雨,路滑難行,到家時已是一個多小時之后了,把父親送往醫院時天已蒙蒙亮。接診的醫生說,如果再晚來半個小時,老人可能就難救過來了。王丹紅心里感到慶幸的同時,更堅定了把家搬出來的想法。
2009年開始,王丹紅在丹鳳縣華茂集團的飼料加工廠上班。2013年,他手里攢了一點錢,然后再貸了一部分款,加上6萬元的移民搬遷補貼,在老君移民搬遷點買了一套106平方米的房子,雖然不大,但是足夠夫妻倆和孩子們住了。然后他把父母接到縣城,給他們租了房子住下來。“縣城買菜和其他的都很方便,離醫院也近,父母有個頭疼腦熱,自己就去看醫生了。”
后來,華茂公司的飼料廠搬至老君社區,王丹紅上班更近了,騎電動車5分鐘就到了,真正實現了搬出深山,家門口就業的愿望。如今,大女兒高護畢業在西安的一家醫院實習,二女兒在西安打工,8歲的小女兒在老君小學上學,妻子每天負責接送,路程不到10分鐘。去年臘月廿三,王丹紅就早早地上油鍋,炸好了魚塊、雞塊、排骨、花生米等過年的吃食,到了大年三十,他就把父母接到家里,一起過春節。
2018年春節,王丹紅參加了社區組織的春晚,在“七一”晚會上,他表演的小品獲得了第三名。短短幾年,家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日子越過越滋潤,也讓王丹紅工作的勁頭更足了,對新的一年有了更多的期待。
“白天在家門口上班,晚上去廣場跳舞,日子過得舒坦。”新的一年已經開始,王丹紅笑著說,今年我要更加努力地工作,照顧好家人,讓這份來之不易的幸福保持下去。
◆科研路上創新績
春節假期還沒結束,大家還沉浸在歡樂的春節氣氛中,可商洛學院化材學院副教授崔孝煒卻早早來到位于商丹園區分校的實驗室里,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前段時間天氣冷,實驗室里的萬能試驗機都凍住了,這幾天天氣回暖,我得加快速度啦。”崔孝煒一邊操作著儀器,一邊對記者介紹,自己作為主要成員承擔了一個用丹鳳縣某公司鐵尾礦制作高性能混凝土的科技惠民項目,2020年底就要出成果。這個項目的技術難點在于鐵尾礦太細,用到混凝土中會出現問題,需要反復試驗。
今年31歲的崔孝煒是商洛學院化學工程與現代材料學院副教授,2012年從北京科技大學碩士畢業后來到商洛學院,致力于尾礦綜合利用相關研究。當時,商洛學院獲批建立陜西省尾礦資源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正缺人手,崔孝煒便著手實驗室籌建事宜,校院領導大力支持,他和同事齊心協力,這個實驗室順利建成。作為全國第一個尾礦綜合利用的省級重點實驗室,目前有了一定的影響力。
作為土生土長的商洛人,崔孝煒一直心系家鄉,當初毅然放棄好的就業機會回到家鄉,就是想用自己所學為家鄉作一些貢獻。參加工作以來,崔孝煒及其團隊利用節假日,幾乎跑遍了商洛130多座尾礦庫,初步完成庫區定位、尾礦樣品采集、庫區水樣采集、礦石采集,共收集各類樣品500多個,現已初步完成商洛市礦產資源數據庫的建設。
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崔孝煒所做的尾礦綜合利用,就是在幫尾礦這種一般人眼里的垃圾找到價值。崔孝煒介紹,我市廣泛分布著釩、鉬、鐵、金、鉛、鋅等礦產資源,有尾礦庫100多座,為自己提供了廣闊的科研天地。為了拓展科研領域,服務地方企業,崔孝煒前往學校設在山陽的博士工作站,與陜西豐源釩業的技術人員一同攻克生產氮化釩過程中的技術難題。他的研究成果為尾礦再利用找到了新的途徑,既有效降低了尾礦庫潰壩的風險,還增加了經濟效益,提高了生產附加值。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7年來,崔孝煒主持完成省、市科技等項目,獲得省、市多項科技獎項,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20篇,授權專利6件。2017年破格晉升副教授,2018年入選陜西高校第二批“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計劃”,今年1月又被陜西省教育廳評為“全省高校崗位學雷鋒標兵”。
“搞科研就得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崔孝煒說,他要好好利用寒、暑假期扎實做實驗,爭取在制作高性能混凝土這個項目上有所突破,為我市發展現代循環經濟、助力追趕超越貢獻科技力量。
◆科技興農助力脫貧
正月初六,村莊里家家戶戶屋檐下火紅的燈籠依然延續著春節的熱鬧。一大早,師鵬波帶著幾名婦女,來到洛南縣城關街道辦陶川社區一養殖場,大家迅速穿上防疫服裝、戴上口罩,經過消毒后進入養雞大棚,開始給一只只雞打防疫針。“春節一過,正是防疫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們最忙碌的時候。”師鵬波一邊給一個婦女指導打針,一邊說。
33歲的師鵬波是洛南縣永豐鎮李村渠西組人,高中畢業后就到廣東打工。“在廣東打工4年,一年只能賺兩三萬元,除過花銷就落不下錢。”師鵬波回憶說。但是在外打工讓師鵬波學到了外地人敢闖敢拼的拼搏精神,看到了社會的發展變化給個人帶來的機遇,他意識到,給別人打工終究不是長久之計,要學習外地人自己創業,有了自己的經濟實體才能脫貧致富。回鄉后,師鵬波經過實地考察,決定發展養殖業。2014年,師鵬波在村上承包了3畝地,向親朋借款加上貸款,投資85萬元建成1萬只蛋雞規模的養殖場,2015年投產后,年產雞蛋近180噸,盈利20多萬元,并為村上剩余勞動力提供了5個就業崗位。
然而,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由于一開始沒有經驗,加上技術不成熟,他損失不少。“養雞最大的風險就是雞生病,防病的關鍵在于按時注射疫苗,我當時就是防疫沒做好,損失了好多。”師鵬波說。接著他發現周圍很多養殖戶都和他有著同樣的困擾,永豐鎮太平村一個養殖場有雞苗5500只,養殖戶自己給雞注射疫苗,由于技術不過關死了部分雞,加上防疫不到位,后期發病,最后只剩不到5000只雞了。師鵬波決心要改變這種境況,于是他到楊凌職業技術學院請教專家,學習防疫知識技能,并于2016年成立了一誠農牧養殖服務站,專門給養殖戶提供畜禽養殖防疫和疾病預防檢測技術咨詢服務。為了提高服務質量,師鵬波于2017年參加成人高考,考到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學習動物醫學。“要創業成功,自己必須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這是我這幾年我最大的感受。”師鵬波笑著介紹道。師鵬波的防疫服務隊雇了村上5名婦女,他在自己學習的同時,也培訓隊員,還送她們去外地學習。
李村渠西組貧困戶孫金鳳家里經濟困難,為了幫助孫金鳳家脫貧,師鵬波將她送去免費學習養殖防疫技術,經過3個月的學習培訓,孫金鳳加入了防疫團隊,現在孫金鳳月收入1000多元。
目前,師鵬波的防疫服務隊一年為洛南、商州、丹鳳等地的80多戶養殖戶提供技術服務,有效降低了養殖戶的風險。帶動防疫服務隊隊員年增收10多萬元,還帶動了200多戶群眾發展養殖業,增加養殖戶的經濟收入。
2015年,師鵬波被永豐鎮評選為返鄉創業帶頭人,2017年當選為政協洛南縣第九屆委員。“創業的過程中,雖然走了不少彎路,也經歷了挫折,但我一直告訴自己:世上沒有干不成的事,只要有干成事的決心,遇到困難不退縮,就一定能成功。”師鵬波笑著說。2019年,師鵬波給自己制定出了發展計劃——繼續提高團隊的防疫服務水平,將防疫服務推廣到更遠的地方,帶領養殖戶發展產業,助力脫貧攻堅。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而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愿新年里每一個奮斗的身影都會有所收獲,每個奮斗的腳步都會邁向幸福。新起點,新征程,2019,我們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