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密賢
2018年12月18日9時許,地處秦嶺南麓的丹鳳縣棣花鎮鞏家河村條子溝寒風凜冽,狹長的山溝兩側茂密的山林里還存留著殘雪,在溝頂貧困戶王舍娃這個單莊獨戶3間破瓦房堂屋里,簡易的靈堂前端放著他那面目清瘦又略帶微笑的遺像,在門前場院上站滿了縣鎮村干部和親朋鄉鄰,一場“高規格”的葬禮正在這里進行。
一個貧困戶主的去世何以受到如此“高規格”禮遇?事情還得從一起交通事故說起。2018年11月23日13時許,王舍娃在丹鳳縣醫院照看住院妻子代秀花輸完液體后,乘公交車回家準備給84歲的岳母做飯,在公交車快行至鞏家河村路口時,他邊喊停車邊向車門口走去,未等公交車安全停穩,見車開門著,急于回家做飯的王舍娃匆忙下車時被車子慣性帶甩倒地,頭部重磕在路沿石上,頓時血流如注,悲劇在瞬間發生,舍娃立即被送往丹鳳縣醫院搶救,經開顱手術后住院救治,但最終還是未能挽回生命。
11月26日8時許,縣殘聯黨支部書記,駐村扶貧第一書記李治軍剛到村上,就被這個不幸的消息震驚了,作為他包扶的貧困戶,最熟悉不過舍娃的家境和為人了,今年56歲的舍娃是個上門女婿,到條子溝倒插門有30多年了,84歲的老岳母雙目失明,還失聰耳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妻子患有間歇性精神病,時好時病;3個女兒均已出嫁,舍娃一直是家里的頂梁柱,由于是高中文化,又熱心助人,還擔任村民組長。今年夏里奔忙多月,才把本組的通戶水泥路、自來水、太陽能路燈修好裝好,扶貧工作剛見實效……李書記更清楚地記得,2016年初到村上,到舍娃家入戶走訪時看到其岳母和妻子身患殘疾,還是他隨后親自帶殘聯工作人員上門給辦理的殘疾證,去年底剛給舍娃家申請了殘疾人陽光增收產業扶貧項目,扶持了5000元,又給補貼了每月430元的工資收入,并給申請了移民搬遷項目,在2019年底就可搬遷入住新房。眼看著舍娃一家的光景漸漸好起來,很快就要脫貧摘帽了,誰知在節骨眼上卻出了橫禍,家里的頂梁柱倒了,這家人日子咋過呀?
心急如焚的李書記得知舍娃的遺體還停放在醫院太平間,等待交通事故認定處理,岳母和妻子還被瞞著,他立即帶駐村工作隊員和村干部去了舍娃家,家里的女兒女婿親屬們因為悲痛亂作一團,后事還無人主事未作安排。李書記召集大家商議后,給女兒女婿們作了分工,照料病人,侍奉老人,修墓備料,配合事故處理讓女兒女婿們各擔一份。隨后李書記又帶領工作隊員和鄉親們義務勞動,往山上的墓地背磚擔沙,開工修墓……
11月27日是周二集中扶貧日,縣殘聯理事長王立新到村上得知情況后,立即去舍娃家里看望慰問親屬,得知善后處理要等待交通事故認定賠償這個現實情況后,及時與縣交警大隊事故股聯系了解情況,按照辦案程序此類事故認定處理期限為一個月。第二天一上班,王立新便聯系律師劉書義一同去事故股,當掌握到交通事故責任認定、車輛性能鑒定、補賠償協商調解,依法訴訟等繁瑣程序后也犯了愁,他們倆剛走出事故股,在院內恰巧碰到交警大隊書記金永民,說明了王舍娃家的特殊情況,請求特辦急辦,盡快妥善處理結案。
舍娃的特殊家境引起了大隊領導和事故股的高度重視,股長郭新成多次召集辦案民警調查取證,研究分析案情,認定公交車在上站乘客下車后未關后門,司機馮師傅應負主責。經事故股多次協調,但保險公司按賠付程序兌付的承運人險補償金一時難以兌現,而馮師傅因家庭經濟困難無力給予經濟補償,這樣的局面也讓具有豐富經驗的辦案民警頗為棘手。然而他們并不灰心喪氣,郭新成千方百計動員社會力量,輪番向馮師傅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做思想工作。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馮師傅對自己的粗心大意深感悔恨,也對舍娃的家境和遭遇深表同情,終于同意個人借款先進行補償兌付,讓家屬給舍娃先辦后事。就這樣一次性補賠償舍娃50萬元的交通事故補賠償協議最終達成。人死不能復生,舍娃老岳母、病妻的養老總算有了基本保障。
按照當地習俗,亡者為大,入土為安。舍娃的遺體從縣醫院接回家后,商定于18日上午安葬。在下葬前,縣殘聯王立新主持了舍娃的遺體告別儀式,儀式上余斌副理事長代表縣殘聯向家屬送上了3000元慰問金,駐村第一書記李治軍致了悼詞,大家集體向舍娃三鞠躬。簡短儀式結束,舍娃的靈柩被抬出來,山林肅穆,藍天清澈,溫暖的陽光穿透薄霧灑射出來,驅走了山溝里的寒氣,一支由縣殘聯、棣花鎮、村干部、駐村工作隊員以及自發前來幫忙的鄉鄰組成的送葬隊伍,行走在蜿蜒的山路上,把貧困戶、殘疾人家屬王舍娃送入墓地。一股旋風吹拂起林間的落葉在空中飄蕩,像是舍娃在向人們訴說:他半生萬般操勞煎熬不盡的心終于放下了,可以安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