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陜西省脫貧攻堅優秀駐村第一書記沙曉波



一場冬雪,小山村銀裝素裹,寂靜得只能聽見踏雪的咯吱聲。
2018年12月7日,周五下午。和往常一樣,沙曉波在回家前總要去貧困戶家看望一下,否則,兩天時間他心里不踏實。
還未到王三正的院子,沙曉波就扯開嗓門:“姨,我又來了。”
“這么冷的天,我娃還跑啥里么??斓轿堇锟净?,你叔在哩。”王三正的老伴陳恩平雖然口中埋怨,但臉上的笑容卻非常燦爛。
剛進門,老王熱情地拉住曉波的手,要他坐到爐子跟前,打開爐蓋不停地添柴:“你比我娃都親,下這么大的雪,咋想你都不會來了,誰知你還揪心不下我老兩口。”
沙曉波是商州區委組織部信息中心主任,2016年12月被組織派駐劉灣街道辦事處紅旗村任第一書記。“沙曉波任第一書記以來,基礎設施改善了,主導產業也發展起來了,村容村貌變化很大,群眾脫貧有了精氣神,收入年年翻番?,F在,紅旗村已經成為商州區脫貧攻堅的一個先進村。”村委會主任劉肖鵬如是說。
千斤重擔一身扛
34歲的沙曉波,比起同齡人顯得穩實憨厚,說話慢條斯理,做事認真踏實,身上有一股不服輸的精神。單位同志都說,讓沙曉波任駐村第一書記,是最合適的人選。
下派前,沙曉波在組織部信息管理中心任主任,承擔著全區組織系統信息化建設工作,負責黨建網站、微信平臺、組工內網、干部黨員信息庫、輿情監測、網絡宣傳等工作。對待工作他敢于負責,責任心強,每項工作都能按時保質保量完成,在部里有口皆碑。
組織決定讓沙曉波當第一書記,不但沙曉波沒有想到,他的妻子更沒有想到。3歲的孩子正上幼兒園,父母年邁,身體又不好,妻子趙玉煥在距城15公里的鄉鎮上班,家里需要人照看。
父母更是不理解,他是家里的頂梁柱,在單位把工作干好就行了,到鄉下一周回來一次,家里有啥事情了咋辦?妻子勸他,在城里工作接送女兒方便,如果兩人都待在鄉下,晚上誰來陪護孩子?
難!面對工作和家庭的矛盾,沙曉波毅然作出決定:服從組織分配。
沙曉波心里想,雖然家里確實離不開他,但自己不能只顧小家,村上需要干部幫扶,才能讓更多貧困戶脫貧。在兩種力量的博弈下,他還是選擇了大“家”。
但后來發生的事情應驗了家人的預言。一次,沙曉波的女兒突發高燒,被母親坐出租車送到醫院,而他從村上趕回時,孩子已近昏迷。還有一次,周末的晚上,妻子在單位值班,村上突然有了緊急工作,他只能把女兒一個人留在家里,等處理完事情回到家,已凌晨3點多,幸虧女兒還沒睡醒。今年入冬后,脫貧攻堅產業分紅和準備迎考工作在即,他連續幾天在村上加班加點,母親獨自一人在大荊老家生爐取暖時煤氣中毒,幸被鄰居發現,經過緊張搶救才脫離危險。母親住院,老人和孩子都要人照顧,自己卻因工作繁忙顧不上,曉波心里愧疚萬分。
基層工作很艱苦,一天兩頓飯,夏天蚊蟲叮咬悶熱難耐睡不著,冬天冷風刺骨凍得直打戰,進了山手機就沒信號,陰雨天衣服濕了晾不干。“開弓沒有回頭箭,既然駐村了,就得給老百姓多辦些好事實事,幫助貧困群眾早日脫貧。”沙曉波說。
農村是鍛煉干部的熔爐。在這個廣闊的天地里,處處都是爐火,時刻都是考驗,好鋼經過千錘百煉,才會鋒芒畢露。對于沙曉波而言,所有的困苦和艱難,都是對自己成長的考驗和鍛煉。
駐村兩年來,沙曉波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多渠道爭取項目,籌資300多萬元實施重點項目,先后修建了340多平方米的村黨群服務中心,修建了3座便民橋,硬化了2600平方米的便民服務中心文化廣場和4.9公里通組水泥路,安裝太陽能路燈60盞,解決了1000多名群眾安全飲水問題,實施危房改造36戶;投資364萬元的村幼兒園主體工程已經封頂,村標準化衛生室、村容村貌整治等項目已全面開工建設,紅旗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樹起扶貧一面旗
紅旗村說起來離城不遠,實際上條件卻并不樂觀,被兩面大山擠壓的一條深溝彎彎曲曲,四條小溝像毛細血管一樣伸向山體。走訪一次群眾,滾石、滑坡、懸路險象環生,讓人提心吊膽。
村民居住分散,生產生活條件極差,傳統耕作靠天吃飯,日用開銷指望農副產品賣些零錢。于是,村上的青壯年出去務工,留守的老人、婦女和孩子缺乏能力,發展產業無從下手,增加收入難上加難。況且,村上的矛盾非常尖銳。
上任之初,沙曉波接二連三地遇到難題:群眾榮辱不辨、勾心斗角爭當貧困戶,該退出的就是不退,規劃產業人心不齊,等等。
缺乏農村工作經驗的沙曉波,挨罵挨打是常事,扶持了張家,王家人有意見,幫助了李家,趙家人尋上門鬧事。數據清洗時,多次被胡鬧的群眾圍攻謾罵,他雖能耐心地按政策做好解釋,但還是感到力不從心。有一次,一名50多歲的光棍漢來“鬧事”,說村上不給他錢看病,還不派人伺候他,不但口吐粗言,還掄起木棍徑直打在沙曉波的背上。一連幾天晚上,沙曉波疼得不能平躺。
脫貧攻堅怎么干?基層群眾工作怎么做?作為脫貧攻堅駐村工作的新人,80后的沙曉波開始了人生的第二次學習。他以身作則帶領駐村工作隊員和村干部,統籌四支隊伍力量,詳細制定學習計劃,組織開展“每天學習一小時”活動,堅持周一理論學習,集中安排工作,周五業務學習,匯報總結工作;持之以恒地抓黨建促發展,將理論與實際結合在一起,深入到群眾中摸底調查,研究脫貧對策。
打鐵還需自身硬。漸漸地沙曉波發現,農民群眾并非都是胡攪蠻纏,只要一碗水端平,辦事公理公道,群眾還是很支持的。沙曉波秉承組工干部講政治、重公道的優良傳統,辦事講原則,做事講規則,任何時候都以優秀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駐村工作隊員趙浩棟最有發言權:“曉波事做得硬,一把尺子量到底,時間長了,群眾心服口服,誰還有啥話可說?”
駐村工作以來,沙曉波和村兩委班子打成一片,從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抓起,健全規章制度12項,扎實開展“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活動,與村組干部廣泛談心,進村入戶走訪交流達500多人次,征求群眾脫貧致富意見和建議,科學編制《紅旗村村級發展規劃》《紅旗村脫貧攻堅實施方案》,推動脫貧攻堅向縱深發展。
談起沙曉波,現任組織部駐紅旗村工作隊長李清卓十分自豪:“沙曉波是大家學習的楷模,是我們區委組織部插在紅旗村的一面紅旗!”
干部群眾一家親
沒有血緣關系的人,只要志同道合、以心換心,向著一個目標努力奮斗,最終會變成親人。這是沙曉波駐村最大的感受。
65歲的任根讓是紅旗村四組村民,十幾年前定居關中失去聯系,其弟以為人不在了,就從村上消了戶口。任根讓去年意外地回來了,農合療、養老保險一直都沒有交過,養老就醫成了燃眉之急。得知情況后,沙曉波多方聯系,積極協調,為老人辦理戶口,2017年8月送到楊斜敬老院養老。任根讓語重心長地說:“沒有曉波幫忙,我根本住不進敬老院。”群眾的評價一針見血:“不沾親,不帶故,干部心里裝著貧困戶。”在貧困戶數據清洗中,該村10組任新民兒子患多發性腎結石、腎萎縮,手術單次費用達9萬多元。雖然他在城區首付購置了商品房,村組評議沒有通過,但家庭非常困難,沙曉波通過多方努力,最終評議將任新民納入貧困戶,享受到脫貧攻堅的好政策。
干部對群眾有多少真心,群眾對干部就有多少愛戴。70歲的貧困戶王三正家里7口人,靠兒子在城里務工維持生計。沙曉波幫助他養雞40只,種植菊芋2畝、中藥材4畝,認領了3千瓦光伏、5000袋香菇,還在楊灣安置點爭取了三居室搬遷房,為其兒媳解決了公益崗位。王三正告訴記者:“剛來的時候,我把沙曉波叫沙書記,現在叫他曉波,這樣叫才親切,娃給我辦的實事太多了,他就是我的侄娃子!”
實在人干實在事,好干部當好領頭羊。沙曉波研究制定的每戶發展香菇3000袋、菊芋3畝,認領光伏3千瓦,養雞30只,發展經濟林3畝的“五個三”發展項目,已經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目前,全村已成立香菇、菊芋種植、光伏、林果、養雞5個專業合作社,發展袋料香菇40萬袋,種植中藥材300多畝、菊芋221畝,建成180KW光伏發電,為貧困戶發放雞3350余只,與公司簽訂板栗林地2000畝50年流轉合同,協助10戶貧困戶注冊養蜂專業合作社。據統計,上年度貧困群眾累計分紅66.64萬元。
群眾富裕了,就是給黨和人民交出的完美答卷。2017年7月,沙曉波被中共商洛市委評為全市優秀第一書記;2018年3月,被商州區評為“脫貧攻堅楷模”;2018年10月,榮獲“2017年度陜西省脫貧攻堅優秀駐村第一書記”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