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特約記者 樊利仁)“我種植的天麻收了好幾千斤,按每斤8元算,收入3萬多元,2018年我家脫貧了,日子越過越好了……”丹鳳縣巒莊鎮中南村貧困戶石太林高興地說。丹鳳縣中南村黨支部書記張興文介紹:“通過政府引導,中南村的貧困戶幾乎家家都發展產業,依托產業帶動,2018年全村109戶貧困戶405人脫貧了。”
丹鳳縣積極引導群眾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不斷增強農村群眾脫貧的“造血”功能。采取“龍頭企業帶一批、新型主體幫一批、農村改革促一批、自主創業脫一批”的方略,持續深化“三聯三帶三創”產業脫貧模式,下大力氣助推主體培育、農村改革和配套服務等重點工作,出臺了《丹鳳縣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產業項目管理辦法》及《實施細則》,明確了產業發展扶持標準、帶動方式和預期效益,充分調動了經營主體和貧困戶產業發展積極性。累計投入產業資金6470萬元,其中現代農業精準扶貧試點項目5個980萬元、產業化項目21個640萬元、產業到戶項目12個3150萬元、村集體經濟增收項目34個1700萬元,為貧困村、貧困戶發展產業提供了堅實的資金保障。
在優勢產業選擇和發展過程中,選定“肉雞、核桃、中藥材、食用菌、鄉村旅游”五大主導產業和“茶葉、魔芋、葡萄、光伏農業、電子商務”進行重點培植,全縣肉雞產業基地遍布12個鎮辦,飼養量達到3500萬只,袋料香菇突破3000萬袋,新建雙孢菇大棚415個,茶園1100畝、優質葡萄基地1000畝,建成標準化核桃園1萬畝、草本中藥材基地5.2萬畝,優質天麻2100萬窩,天貓優品旗艦店兩個,產業發展呈現長短結合、種養并舉、三產融合、齊頭并進的良好態勢。積極探索建立了“菜單式”產業扶貧模式信息庫,通過壯大龍頭、鏈接基地、帶動農戶的龍頭企業引領型的“華茂模式”,安置貧困戶勞動力152人,脫貧102人,年人均增收2.65萬元以上。通過實行“八統四免一保”服務方式幫助貧困戶建設養殖棚的“訂單模式”發展肉雞產業,扶持貧困戶38戶,戶均收入5.6萬元,兌付貧困戶風險基金30萬元。依托秦鼎茶葉公司和華薇、金茗茶葉專業合作社,引導貧困戶以土地流轉、資金入股、入股分紅、入園打工、茶葉收購等方式加入合作社,把貧困戶牢牢吸附在產業鏈上,加快了群眾產業脫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