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 張珍珍


11月6日晚,在商州區名人街華潤萬家對面,環衛工人正在將路旁垃圾屋中的垃圾桶裝到垃圾壓縮車中,不注意看還不知道這座干干凈凈的小房子竟是用來存放垃圾的。環衛工楊女士說:“從前這里放了兩個鐵皮垃圾桶,垃圾暴露在外,污水橫流,味道難聞,每天需要清掃好多次,有了這個垃圾屋之后再沒有那種情況了。”這個環保垃圾屋的設計者,就是商州區環衛處城北所副所長周俊波,一個在環衛崗位上工作了15年的80后。
2004年,24歲的周俊波進入環保部門工作,先后在清掃一線、環衛督查、城南管理所、公廁建設管理處及區環境衛生管理處城北環衛所等崗位工作。15年來,他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地為我市環衛工作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隨時奔赴環衛一線
環衛工作繁重而瑣碎,城北所保潔道路16.86萬平方米,任務很重。為此,周俊波嚴格環衛管理標準,做到“日常管理制度化,制度管理嚴格化”,全面推行定人、定崗、定責、定標準、定考核、定獎懲的目標管理責任制,集中人力,定時全面清理死角死面,使城北所管護的所有道路的清掃保潔達到了“五凈五無”的創衛標準。
“嚴以律己,以身作則”是周俊波的座右銘。工作中,他要求管理員、一線職工做到的,總是自己率先做到。2016年9月的一個傍晚,突然下起傾盆暴雨,江濱大道王巷村口、李塬橋頭、區公安局附近的低洼地帶一片汪洋。時任市環衛處城南所副所長的周俊波帶著應急隊員迅速趕往現場,他的妻子也在單位防汛,家里沒人照看孩子,周俊波只好將5歲多的孩子帶著,鎖在車里。電閃雷鳴,孩子嚇得哭個不停,但是情況緊急,他顧不上這些,一到現場就迅速圍起警戒線、疏導交通、疏通管道,一系列應急措施安排得有條不紊。暴雨持續了一個多小時,他和同事們堅持在雨中掃積水,清理雜物、淤泥,確保積水水位不再上漲,大家都渾身濕透,像從河里撈上來一般。終于雨停了,積水慢慢減少,他這才想起還鎖在車里的孩子。回想起當時的情形,他有些愧疚地說:“當時看著哭累了,在車里靜靜睡著的孩子,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第二天凌晨5點多,周俊波又和同事們繼續投入戰斗,將路邊的淤泥裝車拉走,再用掃把和高壓水槍清掃、沖洗路面。3個小時過去了,雖然大家滿身的泥水和滿臉的汗漬,卻沒有一個人喊累。“當看到整潔的路面、通暢的車流和市民們投來的笑臉,我們的榮譽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回想起這些,周俊波說,“其實這只是我參加工作以來一個普通的夜晚,這樣的夜晚太多了。”
全力投入“公廁革命”
“商洛市區的公廁都挺干凈的,符合這個城市環境優美的形象。”經常來商洛做藥材生意的劉先生說。
有人說:“文明和文明的距離,就是一個廁所的差距。”這句話有些片面,但一座城市的公廁,往往代表的就是一個城市的形象,顯示出一個城市最細微處的文明。自商洛市中心城區2008年創建省級衛生城市開始,周俊波就開始參與城區的“公廁革命”,從2008年到2015年先后參與面粉廠、十號信箱、通江東路、東新路等14座公廁及移動公廁的新建工作,完成金鳳路、東環路、江南小區、王巷等13處公廁的改擴建工作,參與建設了16座環衛工人休息室,保質保量地完成了工程建設任務。在公廁建設的炎炎夏日,常常加班加點趕工期,由于全是露天作業,周俊波從一個“小白臉”曬成了“小黑炭”,脖子、胳膊等處裸露的皮膚曬蛻了一層皮。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和同事們的努力下,2010年我市創建省級衛生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順利通過驗收,并成功創建省級衛生城市。2015年底,省上組織驗收公廁建設任務時,商洛市的移動公廁建設被省市領導、專家評為“亮點工程”。
2016年6月,我市吹響了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的號角,周俊波又再次負責環衛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他積極聯系城建、國土、規劃、環保等相關部門,辦理前期手續,為工程如期完成奠定了基礎。在工程實施期間,嚴格按照施工規范要求,深入工地、內外協調、處理各類事務,目前已經建成4座垃圾轉運站、3座公廁和3座環衛工人休息室,第二期開工的4座垃圾轉運站、11座公廁和11座環衛工人休息室即將完工,糞便處理廠、餐廚垃圾處理場、醫療垃圾處理廠和環衛作業園也正在穩步推進。
獲得國家專利
周俊波是一個愛動腦筋的人,他開動的腦筋都與他的工作有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周俊波抽時間自發設計了一款移動環保垃圾屋,于2017年10月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的實用新型專利。談到設計此專利時,他說:“作為一名環衛工作者,我對街道垃圾特別敏感,看到街道、小區到處垃圾裸露,臭味刺鼻,嚴重影響了環保指數,我就想能不能建一種可以移動,并且能夠讓垃圾不裸露并盡量減少臭味的一種收集裝備。”通過網上查閱相關資料、借鑒其他城市先進經驗、征求市民意見后,結合商洛實際情況,周俊波設計出了一座移動環保垃圾屋。垃圾屋內配備了自動感應消防噴淋設施、換氣扇、滅蠅燈、除臭噴霧裝置、高壓沖洗裝置、儲物架和拖把池等,人們將垃圾從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投放口分別投入到兩個660升的垃圾桶內,當垃圾裝滿時,環衛工直接將垃圾桶放入垃圾壓縮車運走,省了很多事,并且垃圾收集、儲存都在垃圾屋內進行,垃圾屋內接通了上下水,下水接進市政排污管道,實現了污水不外流。垃圾屋的四周有LED五色燈帶和“環保垃圾屋”發光字體標志,與周圍綠化苗木配備的彩色燈光相結合,使環保垃圾屋成為一個城市夜景和標志景觀。此新型垃圾屋一經投入使用,就得到市民的一致好評。住在名人街華潤萬家附近的劉先生經常使用附近的垃圾屋,他說道:“以前我們這兒的垃圾箱周圍總是圍了一圈垃圾,夏天臭得很。自從有了這個垃圾屋,街道總是干干凈凈的。”
去年,周俊波利用近兩個月時間設計出的“商州環衛”標志,經省知識產權局審核后進行了版權登記。目前“商州環衛”的標志在我們的公廁,環衛車輛等地隨處可見。“這也體現了環衛行業的品牌和精神。”他說。
“其實這些都是我的本職工作,我只是想盡可能地做得更好。”周俊波說。是的,沒有轟轟烈烈的偉大壯舉,但周俊波把對環衛事業的滿腔熱情化為工作的動力,充分發揮了一個環衛人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