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研究中心
建設特色小鎮是加快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農村生活服務設施,提高農村居民幸福指數,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途徑,是落實“五新”戰略的重要舉措,是推動全域旅游向縱深發展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支撐。
我市高度重視特色小鎮建設,舉全市之力,傾力打造特色小鎮,全面構建具有陜南特色的“節點式”“網格化”特色小城鎮集群,奮力開啟鄉村振興之路,有力促進了新型城鎮化、全域旅游和脫貧攻堅工作的順利開展。2017年,全市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52.7%,全市旅游綜合收入達260.52億元,同比增長28%,6.69萬人實現穩定脫貧,走出了一條農村產業發展、基礎設施改善、群眾幸福指數明顯增高的健康發展之路。
特色小鎮異軍突起
商洛特色小鎮快速崛起,成為區域經濟發展最活躍的板塊之一,已建成命名的特色小鎮環境優美、人才齊聚、商鋪云集、游人如織,處處煥發出勃勃生機。
一批國家級特色名鎮名不虛傳。圍繞壯大特色產業,凸顯地方文化特色,全面提升服務設施,一批特色小鎮分獲國家部委表彰命名。鎮安云蓋寺鎮,累計投資18.5億元,修復了古景點,建成了中小企業孵化園、紅豆杉基地、移民搬遷點,吸引了500余戶企業、個體戶前來投資發展,帶動了2000余人就業,并獲批4A級景區,2017年8月被住建部認定為全國特色小鎮。柞水營盤鎮投資15.6億元,打造了終南山寨、騎行綠道、國家青少年攀巖運動基地,吸引了一批企業前來投資建設,帶動了3200多人就業,2017年10月被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為首批運動休閑小鎮,其朱家灣村還獲“全國最美鄉村”稱號。
一批省級特色小鎮華麗現身。依托旅游資源、名人效應和宗教文化,抓項目、優環境、育產業,一批特色小鎮享譽省內外。丹鳳棣花文創小鎮,圍繞挖掘賈平凹文化名人效應,先后投資12.6億元,打造了平凹文學館、作家村,復原了賈平凹獲茅盾文學獎作品《秦腔》里的“清風街”“千畝荷塘”,打造了實景演藝《棣花往事》,帶動127戶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前來投資發展,并獲批4A級景區,受到省內外廣泛關注,2017年底被省政府納入創建類特色小鎮名單。山陽法官秦嶺原鄉農旅小鎮,先后投資14.3億元,建成了秦嶺原鄉門戶區、梯田及荷塘觀賞區、民宿文化體驗區、特色小吃街區等,形成了吃、住、購、娛為一體的產業集群,增加就業崗位2000多個,2017年上繳稅金1200多萬元,其法官廟村榮獲“中國美麗鄉村百佳范例”等稱號,2017年被省政府納入省級培育特色小鎮名單。
一批獨具風情的秦嶺小鎮初具雛形。以培育發展地方名優特產為重心,集約化建立生產基地,延伸產品加工、包裝、運輸等產業鏈條,全面改造提升基礎設施,一批特色小鎮成為秦嶺深處靚麗的風景線。柞水木耳小鎮,圍繞打造木耳產業,先后投資2.8億元,建成了木耳原種研發、科技示范區、生產基地、標準化菌包生產線、木耳廣場、博物館、觀光帶等,2017年,小鎮僅木耳產業收入就達4700萬元。商州秦嶺溫泉小鎮,先后投資13.7億多元,建成了江山旅游風景區、江山美麗鄉村、大溪谷生態頤養園等,帶動就業2000多人,2017年,其江山村榮獲“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稱號。鎮安合曼般若小鎮,先后投資11.7億元,建成了興隆寺·唐遺址公園、唐密文化展示區、商業街、金臺書院等設施項目,形成了集國學教育、禪修養生、休閑體驗等為一體的禪意旅游文化小鎮,已聚集企業、個體工商戶300余戶,增加就業崗位2300多個,并獲批4A級景區。
發展之路獨辟蹊徑
我市堅持從自身獨特的資源優勢和實際出發,堅持高點定位、統籌謀劃、精心組織、全力實施,找準了以特色小鎮建設助推全市農業和農村工作全面開展的新路徑。
堅持特色+產業,突出特質化屬性。商洛資源獨特而豐富,生態環境優美,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6.5%,到處天藍、水綠、風景宜人,“秦嶺最美是商洛”享譽全國。歷史文化厚重,秦楚文化在此匯集,民俗民風濃郁,是現代文學巨匠賈平凹的故鄉。地方特產富集,核桃、香菇、木耳、中藥材等質量優越,在全國具有一定知名度。旅游景點云集,擁有金絲峽、牛背梁、天竺山等國家5A、4A、3A級景區34個。然而商洛屬“八山一水一分田”地貌,立地條件差,建設用地嚴重短缺,農村面積大,貧困程度深,設施滯后。通過認真分析市情,市委、市政府認為,創建特色小鎮不僅利于彰顯商洛生態優勢和文化特色,而且利于整合土地資源,不但可以優化發展空間,實現農村居民就地城鎮化,還可以壯大特色產業,推動產業轉型和農村經濟發展。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帶領相關人員分別赴浙江、江蘇烏鎮、牛首山、靈山拈花灣禪意小鎮等地進行考察,組織人員參加中省特色小鎮建設專題培訓班,帶領相關人員赴縣區進行調研,在充分吸收發達地區建設先進經驗、摸清全市情況的基礎上,明確了商洛特色小鎮發展方向及目標,制定了《關于加快推進秦嶺特色小鎮創建工作的指導意見》。市上聘請國家一流設計團隊,從產業培育到環境面貌治理到建筑風格到鄉風文明等方面做出系列規劃,做到“適度超前、多規合一”,體現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產業、文化、旅游、社區“四位一體”,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力爭用5年時間,創建20個左右“產業特色鮮明、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旅游要素齊全”的宜業宜游宜創新特色小鎮。
實施引導+推動,注重功能化全面建設。為進一步聚集各方力量,我市將國土、水務、環保、衛生、林業等部門支持農村建設相關資金進行整合,統籌用于特色小鎮路、堤、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確保特色小鎮建設整體推進。市級每年整合各類資金2600多萬元,統籌用于特色小鎮建設,縣區也通過各種渠道籌集資金用于小鎮建設。2017年全市11個初步建成的特色小鎮完成投資110.58億元,占到年度投資計劃的120%,有力推動了小鎮建設。與此同時,制定多項優惠政策,鼓勵引導社會各界投資特色小鎮建設。先后在西安、南京舉行了特色小鎮項目招商活動,吸引了一批客商前來投資建設,2017年,全市特色小鎮共實現招商引資42.55億元,群眾也積極投資修繕房屋,各相關單位各負其責,緊密配合,主動抓好建設。
劃定紅線+預警,助推縱深化融合發展。防止簡單重復,認真落實縣級申報、主管部門初核、聯席會議提出、市委、市政府專題會議確定的審批制度,防止盲目跟風。全市總體確定20個左右特色小鎮為上限,創建成功后,不再新建。防止債務風險,明確政府只能發揮規劃引領作用,投資建設的主體必須是企業,要求財政部門加強對縣區公共財政的運行監測力度,防止無限制擴大債務上限。并加大執紀問責力度,堅決反對搞政績工程,盲目舉債建設,防止引發新的債務風險。防止資源浪費,市上確定除農業、旅游、體育類特色小鎮外,建設規模一般不超過3平方公里,其中建設用地控制在1平方公里以內。嚴控房地產開發,嚴防引入高污染高耗能產業。
建立機制+考核,探索新型城鎮化之路。市上將特色小鎮建設納入全市年度重大項目觀摩和年度目標責任考核范疇,每年年底前由市委、人大、政府、政協四套班子及相關部門領導和專家組成視察組,對特色小鎮項目實施情況進行量化打分排名,實行月檢查、季考評制度,考核結果作為縣區發展綜合考評依據之一。經考核,完成創建任務的,繼續提升小鎮品質,不再列入考核范圍;未完成創建任務的,將予以公開通報,在年度目標責任考核中“一票否決”,并進行掛牌督辦,直至創建任務完成,有力地促進了建設工作的深入開展。
著眼輻射+帶動,取得明顯初步成效。通過特色小鎮建設,推動了鄉村一大批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改善提高,截至2017年底,全市初步建成的11個特色小鎮就聚集城鎮人口12.63萬人,加速了農村環境改善,特色小鎮范圍內的居民房屋修葺一新,一批優勢特色產業得到發展壯大,一大批貧困戶被納入特色產業生產范疇,實現了家門口就業、脫貧致富。有力推進了全市城鎮化進程,促進了全域旅游蓬勃發展,2017年全市僅鄉村旅游人次達1715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41億元,分別比上年度增加了28.91%和40%,分別占全市年度旅游總人次和綜合收入的35%和30.4%。同時,產業和人才的聚集,也吸引和拓展了貧困戶就業、創業空間。山陽漫川關特色小鎮建立了茶葉、九眼蓮、黃姜等種植、加工基地,打造了農家樂集群,吸引了326戶企業及個體工商戶,解決就業3200多人,其中426人為貧困人口,有力推動了全市脫貧攻堅進程。
實踐經驗值得借鑒
我市的實踐證明,只有因地制宜,挖掘優勢,整合要素,科學指導,凸顯特色個性,才能推動特色小鎮快速健康發展。
堅持深度挖掘優勢,激發潛力。我市在推動特色小鎮建設中,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方原有獨特歷史文化、名人、自然風景、特產等優勢資源,不斷進行深度挖掘,努力使各項優勢更加凸顯,使資源優勢逐步轉變為經濟優勢,成為小鎮的支柱產業,帶動群眾生產致富,從而有效激發了小鎮發展潛能,推動了特色小鎮快速發展。
堅持整合各類要素,凝聚合力。我市特色小鎮建設之所以取得顯著成效,是因為較好地整合了各方人力、財力、物力資源。在建設資金方面,除了運用招商引資、鼓勵社會資金參與外,統籌農業、林業、住建、水務、教育、扶貧、環保等各方資金項目,并積極向上爭取資金項目用于小鎮建設。在人力資源要素上,市、縣均成立了領導小組,實行市上抓總、縣區具體負責,并充分調動廣大群眾踴躍參與到特色小鎮建設中來。
堅持科學有效指導,發揮張力。我市始終堅持科學管理指導,前期調研、規劃設計、挖掘優勢、發展數量、整合資源、考核觀摩等方面均管理有序、科學嚴謹,賦有前瞻性,同時,規范管理又使全市上下形成一盤棋、一張網,政令反應迅速,促使了特色小鎮快速健康發展。
堅持突出地方特色,彰顯實力。牢牢抓住“特色”這個關鍵,在產業發展上、文化培育上、自然景觀打造上、建筑風格等方面處處彰顯獨特性,使各個小鎮獨具一格,以差異性、特色化吸引廣大消費者,正是這些獨特風貌,使各小鎮獨具風情,避免了千篇一律,贏得了市場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