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吉文艷
“凡是用資金、項目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難事,扶貧最難的還是怎么讓貧困群眾擺脫等、靠、要思想。”在全市脫貧攻堅決戰階段,部分奮戰在脫貧一線的干部道出了脫貧攻堅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在他們看來,個別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嚴重,脫貧內生動力不足是脫貧攻堅中的頑疾。脫貧攻堅是一場分秒必爭的決戰,村民是脫貧攻堅的主體,也是決定勝負最重要的力量,必須解決貧困群眾思想問題,為脫貧掃除障礙,攻堅行動才能事半功倍。在深化陜西省扶志“六法”的進程中,商州區經過不斷探索實踐,走出了一條激發內生動力的新路子——抓“四扶”(扶志、扶智、扶技、扶德)、樹“五風”(普及學風、大興業風、傳承家風、重塑民風、弘揚村風)、促“六化”(宣講教化、誠信顯化、愛心感化、制度固化、環境美化、司法轉化)。“四扶”“五風”“六化”的路子為廣大扶貧人找到一種更有成效、直擊人心的扶貧方式,喚醒“心”的力量——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家風文化滋潤民心
2007年村里年人均純收入高出全鎮1830元,自恢復高考以來全村涌現出研究生30多人、本科生200多人,金陵寺鎮房店村人因此在全鎮乃至整個商州區出名。村民們將村里的情況和如今的好日子歸功于祖先留下來的家風家訓。
“小舞臺演繹鄉村情,家風館弘揚好傳統。”7月20日,走進金陵寺鎮房店村委會院子,一座兩層樓旁的標語引起記者的注意。一樓是一方20多平方米的舞臺,二樓是裝修一新的家風館。家風館由前言和源家風、承家風、揚家風、頌家風等五部分組成,圖文并茂地展示了村里的家風文化,包括村子的由來以及不同時期的仁人志士簡介。房店村房、楊、全、樵四大姓都有家譜,一本已泛黃的房氏家譜可追溯至清朝,至今保留完好。
房店村孝道和尊師重教的文化底蘊豐厚。68歲的房曄是一名退休教師,他介紹道,正是由于村里孝道文化濃厚,前些年村子修建祠堂,在外工作者以及本村村民踴躍捐款。去年在鎮上的提議下建立家風館,村里一些長者積極提供資料編修家譜。在商州區委宣傳部、金陵寺鎮黨委、政府以及幫扶單位的支持下,籌資35萬元建起了138平方米的房店村家風館,于今年4月份開館。
“這個家風館建成后,本村村民參觀30多次,深受教育。”房店村村委會主任房勝利說,現在家風館已成為村民解決鄰里矛盾糾紛、教育子女的基地。
“建設家風館的初衷就是傳承鄉賢文化、啟迪教育后人,讓良好的家風薪火相傳。”金陵寺鎮黨委書記張立群介紹說,家風館建成后,凝聚了民心,在全村形成了一股積極向上的精氣神,在這股精神帶動下,村子發展變化一天一個樣。不僅如此,村上還建起了紅白理事會,哪家過事實行申請登記備案制,規定禮金不得超過200元,在全村形成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的良好風氣。
現在的房店村村容村貌變化大,通組連戶道路通達,創業干事熱潮涌動,除了發展傳統的養殖、種植、務工產業外,村上還組建勞務公司,一些貧困戶入股村上企業,每年能得到固定分紅,村上新建農業示范園、櫻桃園,村民收入有了多重保障。
2017年房店村人均純收入9130元,家家戶戶都住進磚瓦樓房。一到晚上,村文化廣場便熱鬧起來,大家隨著音樂聲翩翩起舞。說起村子這幾年的變化,76歲的房高賢笑呵呵地說,良好的家風家訓讓群眾認識到兒女孝順、鄰里和睦、勤勞致富的重要性,大家相互影響,相互學習,慢慢地村里風氣好了,經濟自然而然發展起來了!
奮斗的生活才有希望
7月20日下午四點鐘,陽光依然毒辣,張路路打開羊圈和媽媽一起將他家的43只羊趕上坡。太陽的炙烤,跑前跑后趕羊,不一會兒張路路蒼白的臉上掛滿了汗珠。年輕小伙張路路,不幸罹患白血病,但在病魔面前他選擇積極面對,在與病痛斗爭的同時發展養殖業,成為脫貧攻堅的勵志典型。
今年25歲的張路路出生在楊峪河鎮吳莊村一個貧困家庭,為了減輕家中負擔,張路路初中沒畢業便外出打工,眼看著生活越來越好,平靜的日子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打破。2015年前后,張路路覺得身體無力、干不了活,經過檢查后被西京醫院確診為白血病。噩耗猶如晴天霹靂,剛開始美好人生的張路路幾乎被這個消息壓垮了,隨著體力的逐漸下降,他曾一度失去生活的勇氣。“當知道是白血病的時候,我想過放棄,因為這病特別難治,花費也特別大,可我家里條件不好,治療也浪費錢。”張路路坦言,可父母的愛讓他堅持下來。看著每天被病痛折磨的兒子,父母心疼不已,面對巨大的經濟壓力,夫婦倆并沒有想過放棄,哪怕機會再渺茫,他們也要盡全力爭取。
在父母的勸說下,張路路開始接受治療,高昂的醫療費對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來說,實在是承受不起。張路路的母親患有心臟病,干不了重活,家里還有八歲的妹妹和年邁的奶奶,一家人僅靠父親打工掙錢維持家用。張路路這一病,讓這個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貧窮,因為張路路的病要靠藥物維持,他每月都要在西安買近2500元錢的藥,每3個月要花5000多元錢做次肝腎等功能檢查。
張路路的情況并非個例,一人得病全家變窮是全市群眾致貧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打破這種困局,激勵他們的斗志,讓因病致貧的群眾也能過上好日子是長期以來包扶干部研究的問題。為此,在駐村工作隊做了不少努力,上門了解病情,積極安慰鼓勵,并幫張路路謀劃著發展產業。“當時羊價特別低,我們村出門就是山,到處都是草料,我就貸了5萬產業貸買了100多只小山羊。”張路路說,但因為經驗不足、羊圈簡陋,一個冬天羊就折了近一半。開弓沒有回頭的箭,張路路上網查資料、參加培訓、與農技專家交流,漸漸掌握了養羊技術。“第一次賣了19只羊,賺了近9000塊錢。”張路路說,養殖山羊帶來的收入讓他逐漸看到了希望,也讓他重拾了生活信心,“羊是我的命根子,我的命都是靠這些羊續呢。”自從開始養羊,張路路心情好了,身體狀況也有所好轉。盡管治療的路很漫長,但對于他來說,有了收入才有希望。
每天放羊時,張路路會在山上挖些野生中藥材貼補家用,他還領養了村里免費為貧困戶發放的16箱蜂,去年張路路家享受危房改政策,扒掉了三間土木結構房子,蓋起結實美觀的磚混房。談及未來,張路路很樂觀,他告訴我們:“我現在還年輕,盡最大努力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微笑著面對苦難,相信明天會更好。”
截肢老人跪著種地
75歲的年齡,左腿截肢,行動不便,享有A類低保、高齡補貼、殘疾人補助、養老金等,每月能領500多元錢,即便什么都不干生活也能過得去,但他依舊拄著拐杖、背著背簍下地干活。幾乎每天艱難行走兩個小時來到地里,他把左腿放在板凳上做支撐,一下下地挖地種藥,3畝多地的菊芋、9畝多的柴胡就是這樣種下的。
他叫辛志華,是商州區閆村鎮上官村人,1986年2月蓋房時不慎被石塊砸壞左腿,從此身體殘疾。辛志華原本也有完整的家,妻子37歲時因病去世,留下三兒一女,辛志華既當爹又當媽將四個孩子拉扯大,但因為貧窮,大兒子和二兒子去外地做了上門女婿,小兒子出去打工卻就此失聯,女兒外嫁,留下辛志華一人。
提起辛志華,鄰里都說他是個可憐人,可辛志華卻很樂觀。“我吃不完花不完,還住上了新房,還有啥不滿足的。”去年8月份,辛志華享受貧困戶易地搬遷政策,只花了1.2萬元錢便住上了50平方米的新房子。
作為一名擁有4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辛志華思想覺悟高,積極支持國家脫貧政策。光伏產業集中認領工作在村里啟動后,不少貧困戶心存疑慮,遲遲不敢認領,使得工作一度停滯,辛志華得知后,拿出自己的積蓄第一個交齊1.4萬元又拄著拐挨家挨戶做宣傳,打消了其他貧困戶的疑慮,扭轉了被動局面。
政府想方設法幫貧困戶早日脫貧,卻有些群眾眼紅貧困戶的政策福利好,爭著要當貧困戶。在工作人員入戶調查和組織群眾評議時,有不如實反映自家和他人的情況,有為工作人員調查設置障礙,辛志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拄著雙拐走村串戶配合工作隊向群眾宣傳貧困戶識別政策,苦口婆心給鄉親們做思想工作。“我就拿我比例子,雖然享受了國家的好政策,但是我該種的地還得種,畢竟自己吃自己的硬氣嘛!”辛志華說。辛志華的包扶干部商州區檢察院檢察長李長林不忍這位跟自己父親一樣年齡的老人如此辛苦,常常勸他不要再種地了,政府每月發的錢花不完,辛志華老人總是口里答應,第二天還是照常下地。“我知道他關心我的身體,但我勞動了一輩子,不勞動還不習慣。”李長林還常常私下給老人錢,也被老人拒絕:“你也有家要養,我不能要你的錢。”
喚醒“心”的力量
貧窮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甘于貧窮、以貧窮為榮。目前,在全市上下奮力決戰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讓甘當“懶漢”、不愿干活、害怕吃苦的“思想貧困”者從精神上“立”起來,自覺自愿發展產業,自力更生擺脫貧困是工作的重點和難點,而這項工作確實不容易,畢竟思想脫貧遠比物質脫貧困難得多。可如果貧困群眾不能擺脫思想上的“貧困”,不能激發脫貧內生動力,把自己當成“局外人”,不僅會使精準扶貧事倍功半,透支扶貧成效,甚至可能成為“扶不起的阿斗”現代版。因此,破解制約精準扶貧瓶頸的關鍵,還在于解決好貧困群眾思想和精神層面的問題,激發內生動力,增強自我發展能力,變被動救濟為主動脫貧。
今年以來,我市各級各部門通過巡回宣講、送戲下鄉、農民夜校、修訂村規民約、道德評議、設立紅黑榜、文明家庭創建等方式,營造優良家風、文明鄉風;大力開展扶貧勵志教育,實行生產獎補、勞務補助、以工代賑等政策,大張旗鼓地開展脫貧先進村、脫貧光榮戶評選表彰活動,樹立“脫貧光榮、懶惰可恥”的觀念,補齊“精神短板”;全面推廣“愛心超市”模式,全市701個貧困村實現了全覆蓋,這些政策的推廣和落實,對于增強貧困戶自主脫貧意識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也在全市掀起自主創業、自立脫貧的熱潮。
脫貧攻堅是一項系統工程,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也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長期堅持并馳而不息地抓。要經過春風化雨的教化,潤物無聲的感化,才能真正實現立其志、賦其能、長其技、化民風、促和諧、謀發展、奔小康的目的。在市上扶貧部門的帶動與引領下,商州區抓“四扶”、樹“五風”、促“六化”的做法,無疑是一次大膽的嘗試與創新,上承脫貧攻堅,下啟鄉村振興,是進一步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由內而外攻堅克難,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小康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