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鎮安縣達仁鎮玉泉村殘疾人章晉和退出了貧困戶,并且是主動退出。
收購廢品帶動脫貧
章晉和是達仁鎮玉泉村八組人,今年47歲,家里兩口人,妻子早年出走杳無音訊,兒子在縣城務工。章晉和天生雙腿后綣,是肢體二級殘疾。但他卻是周圍有名的勤快人,走路不方便,不能出門打工,鎮村便扶持他發展了3畝桑葉,他在家里一樓騰出1間養蠶室,每年養2張蠶,能收入5000多元。養蠶的忙季只有兩個月,剩下的時間他就操持起廢品收購,每天起早摸黑騎著三輪車四處收購廢品。剛開始并不賺錢,有時候一天連一車都拉不滿,但章晉和并沒有放棄,每天都會到鄰近的村子挨家挨戶跑。幾個月后,鄉親們都把廢品攢著等他來收。他的生意也慢慢紅火起來,以前攢兩個多月才能賣一次,現在一個月能賣兩三次,一次就能賺1500元左右,一年的收入接近4萬元。自己的生意好了,章晉和就把村里的5個貧困戶請來,幫他裝車、廢品分級,平均每個月發出工資2000多元,5個貧困戶每個月只忙幾天還能賺500多塊錢。
垃圾分類保護環境
廢品收購量大了,門前的道場容納不下,章晉和發現這樣一直堆著不僅分揀不方便,而且還影響鄉村環境。于是,他在附近的路邊找到一塊700多平方米的地,請人修河堤、回填、打地坪,花費6萬多元,修起廢品收購站。他挨家挨戶地告訴人們,不要隨處亂扔垃圾,應將垃圾進行分類,可回收的可以變廢為寶,不可回收的也要統一堆放,自己每天來拉。為了不讓垃圾污染環境,他又建起一個垃圾堆放場,將收回的垃圾推平碾壓,并拉土覆蓋壓實。“以前我們對垃圾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現在老章每天沿路收購,像紙殼子、酒瓶子攢著能賣錢,沒用的垃圾他都拉走了,這樣不僅能賣點錢,整個公路、河道比以前更干凈了。”附近的群眾說。
不等不靠主動脫貧
作為殘疾人,章晉和家之前的生活也比較困難,被認定為貧困戶。2017年6月,當地開展貧困戶數據清洗工作,章晉和聽說還有很多家庭比他的條件更艱苦、更需要政府幫扶,考慮到自家至少還有兩層房屋,孩子已經走出社會,自己也沒有患什么大病,雖然身患殘疾,但還能靠雙手賺錢,就決定退出貧困戶。在村上召開的評議大會上,鎮村干部把貧困戶政策宣讀完,章晉和就站起來要求退出貧困戶。當日主持會議的包村干部陳貴璋回憶說:“在當天的評議大會上,坐在后面的章晉和就喊著要退出貧困戶,說有更需要好政策扶持的貧困戶。當時,我們很震驚,因為很多人只愿意被納入,退出的還需要做大量的思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