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王建宏 汪锳


2017年,按照省委的要求,省委老干局原綜合處處長段宗輝被選派到商州區板橋鎮七星村任第一書記。兩年來,她先后想方設法,協調引進資金100多萬元,積極為村上修路、亮化,發展產業,使村里的面貌煥然一新。如今的七星村,20多棟危房改造的磚瓦房拔地而起,泥濘的小道變成了平坦的水泥大道,荒蕪的土地上有了靚麗的產業……處處呈現著文明和諧、生機盎然的景象。
走村串戶 用腳步丈量民情
6月10日,記者見到段宗輝時,她剛從貧困戶家里回到村委會,臉被曬得通紅,褲腳、鞋子上還沾著泥巴。原來她與其他兩名駐村工作人員去了山上偏遠的貧困戶程甲友家里,“下山時為了節省時間,蹚的是茅草小路,哧溜哧溜只打滑,摔了幾個屁股蹲。”段宗輝一邊擦汗一邊笑著說。
在來七星村之前的人生經歷中,城市生、城市長的段宗輝對農村生活、群眾工作知之甚少,大學畢業入伍進部隊高校當教師,轉業后就到省級機關。接到擔任七星村第一書記的通知時,段宗輝沒有推脫,但心里還是不免犯嘀咕:第一次去商洛大山里,而且還是扶貧,我能干好嗎?“無形中便有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段宗輝說。來村上的前幾天,她翻看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對年輕時的習近平下農村過“五關”(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印象深刻。“我暗暗告誡自己,要利用這次駐村參與脫貧攻堅的機會,磨煉吃苦耐勞的意志,鍛造不避艱辛、不怕困難的品質,培育同群眾的感情。”
七星村位于商州區北部山區,有372戶2029口人,交通閉塞,地廣人稀,土地貧瘠,農業經濟結構單一,2015年被確定為貧困村。
來到村里,段宗輝一放下行李,便到田間地頭、群眾家中,走訪了解民意,與村民交流。3個月后,她幾乎跑遍了全村各家各戶,也摸清了七星村的基本情況:風景優美、民風淳樸,但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經濟基礎薄弱、發展氛圍較差;自然資源匱乏,農業生產落后;鄉村道路失修,生產生活受限;養殖不具規模,副業生產滯后;醫療條件簡陋,群眾就醫困難……
“雖然村里條件較差,但通過走訪分析,反而堅定了我的信心。”段宗輝一邊說一邊分析起七星村的優勢和潛力:區位優勢相對明顯,有著良好的中藥材種植基礎,村“兩委”班子比較團結……
一腔赤誠 心系百姓冷暖
交通問題一直是困擾七星村群眾生產、生活的一大難題。村里早年修建的水泥路由于缺乏維護,年久失修,“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段宗輝經過努力爭取,修建了4條共5.8公里的通組水泥路,目前,七星村組組都通上了水泥路。
七星村過去因經濟條件差,村級組織陣地建設落后,村“兩委”開會、辦公常常借用在干部家里。她積極協調省、市資金,開始了七星村服務中心的升級改造工程,建成了嶄新的村委會辦公樓。同時,她還協調省、市文化部門,修建了文化廣場、戲樓。為改善村“兩委”的辦公條件,她還積極向省委老干局申請贈送了桌椅、沙發、電腦等辦公用品……
貧困戶王金柱,原來一家三口住在半山坡上,交通不便,平常買東西全靠肩挑背馱。駐村工作隊和村上把他納入移民搬遷計劃后,給王金柱另選了一處地勢開闊、交通便利的新房地址。這幾天,王金柱的新房馬上就要竣工了,他逢人就笑得合不攏嘴,主動上前打招呼問好。
在王金柱的新房建設現場,段宗輝書記按照今年貧困戶房屋搬遷政策,扳指頭給他計算應該享受的補貼:“你屋里三口人,3人以上按80平方米算,到時就能拿到補貼4.8萬元。你把進度抓緊些,爭取月底就能檢查,檢查完了補貼很快就給你兌現了……”
常年患病的村民何百成,與年近80歲的老母親還住在1956年建成的土坯房里,存在著安全隱患。段宗輝書記經過走訪,了解到他家的住房情況后,想方設法,積極為何百成爭取辦理各種危房改造手續,現在,何百成家的新房也將竣工了。
見到記者,何百成百感交集:“這次我能蓋新房,多虧了段書記一直都在操心著,給我跑前忙后幫忙辦手續、出主意、想辦法,確確實實給我辦了件大好事。新房蓋好后,我家兩個人按政策還能領到3.6萬元錢的補貼呢。”
每當夜幕降臨,一盞盞明晃晃的太陽能路燈照得七星村群眾的心里亮堂堂的,大家拔掉窮根走出貧困的信心和決心更足了;那一條條平展展的水泥路,正引導著鄉親們邁上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大道。
段宗輝書記告訴記者,2018年,全村計劃脫貧32戶102人。對照貧困村退出的7條標準,他們將進一步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督促完成文化廣場建設;積極協調、盡快改造完成村標準化衛生室;協調有關部門,加快完善水電路等設施。同時,還將繼續開展“小康家庭”創建活動,適時開展技能培訓、學習宣傳等活動,聯系愛心人士,開展從小學到大學的貧困學生捐資助學活動,把扶貧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
想方設法 讓群眾脫貧致富
脫貧致富快,全靠產業帶。到七星村擔任第一書記后,段宗輝把產業作為全村增收致富的一個突破點。經過多方奔走,段宗輝和駐村工作隊決定以“增收”為核心,深化產業脫貧。村上成立了兩個集體經濟組織,組織58戶貧困戶簽訂光伏協議,辦理貸款,并領到分紅;同時,協助14戶貧困戶貸款70萬元,支持開餐館、養牛、養豬、養羊、養蜂等產業的發展,并且引導群眾種植丹參、桔梗等中藥材。段宗輝和駐村工作隊邀請專家來七星村進行實用技能培訓,還選派18名貧困戶參加有關部門的技能培訓;為20戶貧困戶提供護林員、保潔員等公益崗位,組織122名貧困戶外出務工,促進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務工創業。
“我現在終于脫貧了,是段書記幫助我當了護林員,娃上學、合療也給免費了,段書記對我們全家真是好啊。我現在養牛一年可以收入5000來塊錢,下個牛娃一賣也是錢。現在讓國家養活著哩,這看病、吃藥弄啥就靠的是國家。”劉德玉感慨地說。
“今年我們將繼續推進產業布局,我們簽訂了杭白菊種植合作協議,落實了130畝杭白菊種植,村集體流轉土地30畝示范種植,探索發展集體經濟,增加集體收入。還組織村民種植了80畝丹參、22畝朝天椒等訂單農業。在前期58戶參與光伏認領的基礎上,動員符合條件的貧困戶參與下灣村光伏認領、李嶺村食用菌認領,爭取所有貧困戶都有一項穩定的產業收入。”段宗輝如數家珍。
七星村變了,短短兩年,20多棟危房改造的磚瓦房拔地而起,昔日泥濘的小道變成了平坦的水泥大道。曾經荒蕪的土地上,有了靚麗的產業,處處呈現著文明和諧、生機盎然的景象。
日久生情 愛上這片土地
“來到七星村快兩年了,這里比想象中的好很多。滿眼的綠色,新鮮的空氣,還有清香的泥土味,都是我在大城市無法感知和享受到的。還有這些淳樸的鄉親們,見了我十分熱情,對我十分關愛,我感覺自己已經愛上這片土地了……”這是段宗輝今年5月24日在駐村日記里寫下的一段話。
“剛來時,村民們見了我們都繞著走,現在老遠就打招呼,喊我們的那個熱情高興勁,讓我感動。村民們的那種樸實厚道,讓我越來越覺得和他們在一起是件幸福的事,也讓我熱愛這個地方。”段宗輝說,從一開始她需要從城里買菜帶到村上,到后來她回到村上的住處時,門口總是放著一把菠菜、一撮蒜苗或是一籃野菜,“他們(村民)趁我不在的時候悄悄放下的,讓我心里真是溫暖感動”。
如今,村民們與這位從省城來的“女書記”更親近了。端午節前的那個周末,段宗輝一開門,便看見一位村民提著剛出鍋的熱粽子匆匆趕來。“段書記,家里包的粽子,你嘗嘗,也給你家里人帶幾個回去。”段宗輝眼眶濕潤了。她又想起春節前,村民老程問她啥時候走,給她送漿水豆腐的情形。“天還沒透亮,他就背著一大筐來了,一整筐豆腐20多斤呢,他硬是讓我們都帶上,回家過春節。”村民們的真誠,讓段宗輝和他的同事頗為感動,他們多次幫村民把韭菜拉到西安蔬菜市場賣,從西安糧貿糧油有限公司為貧困戶積極爭取捐助,并從省老年慈善協會的愛心人士那兒給村里的孩子們爭取到了文具、衣服、鞋子……村民的焦急和困難,就是段宗輝和工作隊員一直掛在心頭的大事。“我們家里有啥困難,首先想到的就是找駐村工作隊來解決,他們總是耐心地幫我們出主意、想辦法。”南溝村村民程方樂對記者說。
今年4月,段宗輝被組織任命為陜西老年大學副校長,并繼續派駐商州區板橋鎮七星村任第一書記。她說,在七星村駐村是自己人生一段極不平凡的經歷,讓自己明白了一個真理:熱心跟農民交朋友,農民就會把你當朋友,親近你;真心為農民辦實事,農民就會把你當公仆,信賴你;誠心替農民解憂難,農民就會把你當親人,擁戴你。